时间:14:00-15:00
字数:3600
作者:肥娇娇
昨天说过,我今天会做一个读书分享,在我做读书分享的之前,我想对昨天说的内容有一些整理。所以昨天我就去找回群里大师所分享的那个书单,我把它整理出来,然后归纳进昨天写作之后需要读的书单里。我选的这本书是:《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这本书介绍了读书的方法,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引导我们一步步如何去读书。看开头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不就是我现在正走的路吗?
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让我想起来之前参加过的写作营,那个写作营是猫叔的一个写作营。讲的内容都相似,就是读书之后要有时间,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给了我们一张地图,是关于如何读书的一个全面的概貌,让我知道我现在的阶段是处于哪一个阶段。
比如说,相对于刚入门的人,应该先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有了这个感兴趣为前提的习惯之后,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个深度阅读,书里面对于深度阅读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形容:T形的深度阅读。所以我以后也可以“借用”。
下一步就是进行泛读。
泛读就是不仅仅要读专业的书,还要读与专业无关的书。在我自己的实践当中,与专业不同的书,反而能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说到与专业无关的书,书中的主人公通过实践认识到无计划的读下去并不是好的做法,
所以,“广泛读书应该沿着中心脉络走下去,这一点很重要”。
其实读到这里,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我已经达到了一个境界,只要继续去深挖其他不同领域的书,我就能把读书这件事情吃透。但随着我继续往下读,作者又给了我另外一个新的境界。
他的导师说,要他去拜访10个CEO。
10个CEO啊,要是我就直接退缩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我总是在原地踏步,如果想突破就要用两倍的速度去奔跑。想起猫叔所说的,春节疫情期间如果没办法见到厉害的人也要想尽办法,比如去打电话呀。
看到作者为了拜访10个CEO, 他前后所做的功课, 以及在会见名人听他们讲起那些波澜壮阔的经历,心中要是没有起波澜是假的。其实成功人士都是读书狂,他们在工作当中遇到的困难,甚至是爱好引领他们所读的书都让他们不断的开阔眼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事业。然后锲而不舍坚持下去。
接下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成为行业的第一名。
大家一定听说过吸引力法则,行业第一会吸引行业第一,也就是说如果你获得行业第一,你的资源自然会源源不断的靠拢而来,如此而形成了正循环。要么不做,要么要争取做到最好。
除了个人的成长,帮助他人成长也是我们在这个社会能够做贡献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为了帮助他,而要求自己更准确更专业,这个过程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则是帮助了自己。这也是我读书这么多以来并没有达到的境界。以前总是听别人说,但是总是没有写下来变成一个实践的目标。
这个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出去,教会别人。
最后我为自己读书的历程写个大致的总结:
1. 读感兴趣的书
2. 专业知识T度阅读
3. 沿着中心脉络广泛阅读,并且多读与专业无关的书
4. 见名人
5. 把学到的技能教会别人
6. 成为专业第一
目前我正在狭义读书的123点之内。关于456点则是读书实践的延伸方面,大多数人只能做到123。如果能同时做到456。也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广义的读书,也要读人。
以上就是我对昨天分享的读书的方法做一个进一步的读书分享和自己实践经验阐释。
我还想进一步对剑飞老师提出的对自己时间记录做一个工具的分享。剑飞老师记录时间用的APP是Time Meter。但是我并没有在苹果商店里面找到,所以我用了另外一个软件叫IHour。
这个软件主要是对于自己长期需要坚持的项目做一个记录。大家打开主页面看到右上边的加号,比如说我需要进行极速写作,只要我设定好每天一个小时,软件就会自动帮你设定,完成10个小时需要多少天,25个小时需要多少天,500个小时需要多少天,甚至是完成1万个小时需要多少天。长期统计下来我就可以看到我在极速写作方面每周投入,每月投入,每年投入多少个小时。对于我投入的小时数的目标还差多远。假如我有五六个项目同时进行,这个软件就能很好的满足我的需求。
为了完成极速写作,我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统计了我写作的小时数,目标字数以及参考的书目和写作的方式,便于我以后修改的时候能够快速的翻阅,也方便我之后能够把知识提炼出来,放在平台上面分享给大家。这表格的设置是这样的,针对每一天的极速写作建立一个文件夹,相关联的文字图片或链接都会放在里面,方便以后整理输出。
这里把表格的设置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下面评论。
10万字挑战统计表格今天是我极速写作的第2天,内容稍显杂乱,但是也大致说出了,我想分享的内容。昨天我就说了,我想和大家分享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这句话是作者彭明辉的一本书,他在封面上写的一句非常吸引我的话:
用长远的视野去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找回心灵的平静幸福和生命的至真意义。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小故事,我在这里把书中的这个困境与抉择的小故事读几段给大家听: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联考或学测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比如我的两个孩子成绩都没有到“就算失常也稳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两个孩子就都不曾在联考前夕真正的焦虑过。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到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到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有机会先用实物来印证学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更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得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对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它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
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径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4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要改回到“朝四暮三”。先工作或先升学,其间差异就有如“朝四暮三”与“朝三暮四”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进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如何抉择,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越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越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年,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情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考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的,我当兵完要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呢,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种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明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需感到遗憾不是吗?人生的路那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呢?
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翻阅过不下10遍,我之所以反反复复的提到,翻过和分享,和这位教授所遇到的别人的提问是相同的,甚至于这些提问来自于我的父母,我身边的人。
他们总是奇怪,为什么我现在做的工作不在大学里面,就先把相关的证书给考下来,这样不就比别人快多几年了吗?
可是我想说,当初的我也是像彭明辉教授一样,并没有想过我要从事教学,所以我并没有去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我想到要在这个领域做下去的时候。我才一股气把所有的证书拿回来。
我觉得把人生几十年拉远来看,花这几年时间去发现自己真正希望想做什么,是值得的。
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做抉择也一样,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只要我们用长远的视野去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抉择,才能怀着平静的心态找回生命的意义。
昨晚深夜阅读一书,自私的基因,有益于我们洗澡时思考人生,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