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菲茨杰拉德,估计大部分国人能想到的是他的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毕竟被拍摄成了电影,还由小李子来主演。但真正让菲茨杰拉德一举成名、收获大众认可的还是他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人间天堂》。
《人间天堂》 菲茨杰拉德 著即使像菲茨杰拉德这样有天赋的作家,他第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跟现在的新人作者出书一样,被出版社多次退稿,算不上愉快。
左为珀金斯,右为菲茨杰拉德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好编辑珀金斯,每一封退稿信里珀金斯都附上了真诚的修改意见。而更幸运的是,菲茨杰拉德一直没有放弃出书的愿望。每一次他都虚心接受了珀金斯的建议,对书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第一次退稿后,菲茨杰拉德花费整整六个星期的时间来修改,情节上设置了更多的高潮,将原本零散、开放的故事安排得更为紧凑。
被第二次退稿后,菲茨杰拉德又补写了一份书稿,取名为《名士的培养》,想作为第一份书稿的姊妹篇,他将两份书稿又重新寄给了出版社。
最后,菲茨杰拉德决定将《人间天堂》的叙述视角从第一人称修改成了第三人称。进行过小说创作的人都知道,叙述视角的变化会带来小说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一系列变化,等同于重写。(成为小说家课程上我们有讲过全知、限知视角变化有什么不同)
最终《人间天堂》在1920年得以出版,也大获成功,并为菲茨杰拉德赢得声望。他从藉藉无名的新人,一跃成为当时美国最杰出的年轻作家。
《人间天堂》在出版之前看起来只有三次大的修改,但实际上书稿的修改时间将近2年。即使是公认的天才作家,他们每一部作品的诞生背后,都伴随着无数废掉的手稿。
研究文学史的木心说过一句话:好文章是要靠改的,第一遍是耻辱,第七遍就是光荣了。
深以为然。
我们经常会收到作者的投稿。许多小说类的稿件,在我们看来都有可以进步的空间。譬如有的稿件写作主题很不错,但是文字的表达太过苍白,用词也不准确。我们会建议作者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学习名家的语言。有的作者文字简约洗练,内心描写非常精妙,但是结构散乱,人物形象也比较模糊,很难吸引人读下去。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建议作者去剖析经典作品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手法。
但我们收到的大部分反馈是,作者都觉得自己写的这一版已经很完美了,想要直接出版,对于我们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会不为所动。
这种不愿修改的心理其实很好理解,比起写,修改是更耗心费力的事儿。如果说写作需要你付出百分之百的力气,那修改可能需要你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但任何一位职业作家都在强调修改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觉得写作后的修改才是最津津有味的部分。比如村上春树。
坊间传说,村上会花3个月时间写初稿,再用6个月时间来修改。每部长篇小说在初稿完成后,他都会进行四至五轮的修改,每一轮也有不同的修改重点。
第一轮,他会对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加工,以防止出现情节前后矛盾或者人物性格骤变的情况;第二轮是对整体内容进行细致修正,比如整合会话的语气、添加一些风景描写;第三、四轮就开始对局部细节进行“养护”,使作品更张弛有度;最后,村上会根据他人的阅读意见进行正向或者反向的修改操作。
整整五轮的修改,耗时数月,从整体到局部,从情节安排到人物性格、语言语气的设置,每一处村上春树都进行了细致考量。
如果说菲茨杰拉德是在编辑的督促和鼓励下进行创作,那村上春树显然是一位更值得尊敬的职业作家,因为他的修改是自发式的,他对作品的认真态度使其获得了成功。
很多名作家会非常享受修改初稿的过程,并不会把修改当成是一个苦差。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次成功的修改会让他们的作品大放异彩。
《繁花》的作者金宇澄,他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就尝试将全书中的“侬”字用第三人称替换,“侬“在上海话中是“你”的意思,这样使得本书里没有第二人称的出现,打破了地方性词汇带来的阅读障碍,提高了大家的阅读体验。后来《繁花》的热销确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修改尝试。
一个“侬”字的替代,体现了用词用句的讲究。而用字的讲究在文学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借用我们小说课张鹤老师的一句话,同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讲法,最容易引起惊艳的机会有三个:一是情节翻转的方式,二是角色被颠覆的方式,三是文字表达的方式。讲好故事固然重要,但让故事呈现出来的语言也同样重要,这就是所谓用字的讲究。
好作品是改出来的。
初稿仅仅是将你的想法与灵感倾泻于纸上,而修改则是你对内容进行再次的思考与梳理的过程。你花费的精力越多,你的作品才越有机会成为一部好作品。
修改不光指用词用句的讲究,它涉及到写作的方方面面,包括你的人物设计是否立得住、情节起承转合的安排是否合理、故事是否落入了俗套,等等。
那要如何快速提升修改能力呢?除了自己默默修改外,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吗? 其实我比较建议从他人的修改批注中来寻找自己作品中的问题。
图片右侧为张鹤老师的批语,下面是批语内容:小说故事,通常不是只交代清楚事件一二三就可以的,故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仿真的世界,用文字把这个世界编织构建出来,赋予它声色气味触感和一道可供反思的缝隙之光。
此处,只有事情,但完全看不到这个男人和我对各自过去的感受、记忆与想法(喜怒哀乐)。而如果没有相关细节和经验的描摹,读者无法理解,这个男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愿意嫁给他——即使仅仅是为了找个男人去香港,以逃避回乡的枯燥与艰苦的生活,也需要在情感上给读者以交代。否则,会让读者觉得人物过于单薄,缺少行为动机。这容易导致小说缺少情节推动力,主人公成为被动性人物,缺乏魅力。
而且,类似的写法在小说中出现多了,就容易使故事变成大纲式陈述(故事梗概),缺少故事当有的情绪气息和形象,无法让读者认同或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情感反应。小说,不是只有情节的;故事也不是只靠情节来推动的。
要写人,写场景中的人,写情绪中的人,都是要写出人物在事件中的反应方式与选择动机。所谓人性,是在反应与选择中呈现出来的。
从这些批注中,你可以找到很多写作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你的情节是否像列故事大纲,你是否为自己的人物设置了合理的行为动机等等。(如果想看更多写作指导,可以关注成为小说家豆瓣小组)
请至豆瓣网站搜索真心希望每一位想成为作家的朋友,都可以拥有这种“改”的劲头儿。毕竟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写出来不算完成,修改才是。
如果你认识到了修改的重要性,却有心无力,不知如何下手的话,请允许我趁机安利一波儿成为小说家,在这里,你可以品读经典、学习大师们的写作者技巧,更重要的是你的每篇作业都可以得到老师的细致点评哦。
购买方式:在微信中搜索并关注【在下版君】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写作课-成为小说家 即可购买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