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禅宗故事。
小和尚凡了什么事情都发愁。他之所以忧虑,是因为觉得自己太瘦了,他觉得自己现在过的生活不够好。他很担忧他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很担忧,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了胃病,他无法读经书。
凡了决定到九华山去旅行,希望换个环境能够对他有所帮助,他上路前,师父交给他一封信,并告诉他等到了九华山之后再打开看。
凡了到九华山后,觉得比在自己的庙里更难过,因此,他拆开那封信,看看师父写的是什么。
师父在信上写道,徒儿。你现在离咱们咱勺村300多里,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不对?我知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带着你的有麻烦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无论你的身体或是你的精神都没有什么毛病,因为并不是你所遇到的环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于你对各种情况的想象。总之,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它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你了解这点以后,就回来吧,因为那样你就医好了。
他师父的信使他非常生气,凡了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训。
当时他气得马上决定永远不回自己的庙了,那天晚上经过一座小庙,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好去,凡了就进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个时辰的天,老和尚反复强调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攻城占地。
凡了坐在蒲团上,聆听着老和尚的教诲,听到和他师父同样的想法。这一来,就把他脑子里所有的胡思乱想一扫而空了。
凡了觉得自己第一次能够很清楚而理智的思想,并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傻瓜。他曾想改变这个世界,和全世界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态。
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庙去了。
当晚,他就平静而愉快地读起了经书。
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是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与外在的条件没有多少关系。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人随时处在某种心境之中,只是不一定为我们所意识到罢了,心境的不同,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影响,如果心情愉快,就好比戴上了玫瑰色的眼镜,看什么都是喜气洋洋的,使人振奋乐观,朝气蓬勃。可如果心境不佳,眼镜就换成了灰色,觉得一切都惹人生厌,使人颓伤悲观,灰心丧气。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学习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怎样,以及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