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根据《在远远地背后带领》的前三章来进行线下互动学习。这三章分别是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
一、不越界,对自己真实需要的表达。
安心老师在第一章用自己的例子来说明越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侵犯,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现场有伙伴就提出喂饭问题,在一个家庭里,老人家最喜欢的就是喂饭,他们认为孩子要用喂的才吃得饱,这已经是很多老人的观念。
我们认为这个已经就是不可改变的限制性观念,认为:吃饱就是喂饱。他们经历过饥荒的年代,这样的理念是能够理解的。
这就是典型的越界行为,但是这个事实很难改变,除非孩子是由你来带,如果是由老人家,那么权利就是交给他们,我们需要尊重老人家的权利。
那如果是你和老人家都在现场,那么这份权利当然回归到你的身上,你可以把界限表明,把这个吃饭的权利回归给孩子,让他自主吃饭,在孩子的童年,吃和玩是贯穿孩子成长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把这个界限明确了,让孩子回归探索期,同时温和地同老人家沟通,让他知道这个界限,问题的归属权。
我们要相信,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就是: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面对限制性的观念,别人做不到,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不越界的前提和基础,带着开放性的思维去接受一切的改变。
那么就如安心老师说的,要做到不越界,除了开放性思维基础,还要看到自己内在的需求,享受爱的滋养,建立问题归属,明确界限。
下图是PET问题归属的表格,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谁先有情绪,谁就是有问题,这样的分界线,有助于我们看到事实,也看到需要被面对的问题真相。
谁有情绪谁处在问题区二、不评判,带着倾听了解自己。
第二部分是关于评判,大家都很清楚,在中国的大社会里,集体无意识地评判是有多常见,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状态。
所以当我说到评判的时候,伙伴们都是非常剧烈的反应,虽然知道不好,但是就是存在啊,就像我们知道了讲道理不好,但是还是不知不觉地会去说。
有人说:不懂到懂是一个过程,懂到做又是一个过程。
现场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件极其难做到的事情,所以我告诉大家一个我的想法就是: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我们只需要做我们自己就好,自己做好了,自然就会有影响力,所以提高觉察力,就是必修的课程。
我们会发现对于评判,我们更多是去期待对方,而不是看到自己如此,就像一个伙伴说的,当孩子自我探索吃饭的时候,把饭粒掉满一地,我们会觉得很麻烦,我们期待他能够像我们一样好好吃饭,那么你觉得可能吗?
记得有人说过:
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若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停止期待,就是为自己负责。
停止期待,用心去感受自己,而不是对他人期待。
安心老师说: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我的解释是:问题是用心来感受的,不是用头脑来分析的。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来倾听对方,那么感受对方的同时,我们得先学会觉察自己的心。
在第二部分尾声我把冰山这座山拿出来讲解,这座冰山里包含了太多的我们刚才说的期待和观念,感受。但是每个人就是走到了期待,最后两层很难进去。
在这冰山的最后两层,我补进去了一个事件,也就是当我们有期待的时候,必然会很容易联想到事件,这个事件可以帮助我们进去下两层,是一个催化剂。
加入事件是催化剂我把好的方法给大家,希望大家清楚: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不评判讨论就暂时划下逗号,明天的负责任章节讨论更精彩哈!一起期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