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都是糖罐里泡大的,一点都吃不得苦,然而能吃苦却是成就事业的最大前提。
1878年,高尔基到城郊的小学念书。因为原先富有的外祖父破产了,家里一无所有。懂事的小高尔基每天放学以后就背着一个破袋子,走遍郊区的街道捡破烂,骨头、破布、碎纸、铁钉,什么都要,然后卖给垃圾站,换取一点点微薄的钱补贴家用。
后来家里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小高尔基不得不离开学校到一间鞋店当学徒。除了要做好店里的工作,还得帮老板干各种家务活:洗衣拖地带小孩……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吃不好,睡不好。有一次做饭时,老板催着快点上菜,高尔基心里一急,拿着汤碗的手也不由得颤抖起来,一不小心,刚煮沸的菜汤洒了一地,双手被严重烫伤,他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后,他被解雇了。再后来,高尔基去建筑工程制图师兼营造师谢尔盖耶夫那儿做学徒。说是学徒,其实根本学不到任何手艺,而是每天做婢女和洗碗工的活儿。店主只负责供给他一天三顿饭,此外没有工资也没有任何自由。他每天都要擦洗铜器、劈柴、生炉子、洗菜、带孩子,跟老板娘上市场当跑腿,每逢周六还要擦洗全部房间的地板和楼梯。小小的高尔基,很早便尝到了人世的艰辛。
在这清苦的现实面前,高尔基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但是在谢尔盖耶夫家里,读书被看成是不务正业,被逮到了难免一顿毒打。高尔基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找书,然后冒着很大的风险,深夜爬到阁楼上,钻进棚子里,借着月光看书。高尔基读的书五花八门,龚古尔、福楼拜、斯丹达尔的作品让高尔基如痴如醉,俄罗斯美妙的古典文学让高尔基神魂颠倒。
16岁时,高尔基决心去读书,希望通过上大学为自己寻找光明的前途。于是高尔基来到了喀山。但是对一个穷孩子来说,填饱肚子都得努力挣扎,上大学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每天一早就出去找活儿干,跟流浪汉们一起劈柴,搬运货物,晚上就住在城市的公园里、岸边的窑坑里,甚至树洞里、沟渠边。他不再对上大学抱什么期望了,他清楚地知道,社会就是自己的大学,在这个大课堂里,他将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后来,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生活的贫苦磨炼了高尔基的意志,使得他在饱尝艰苦的日子后变得更加坚强。人生在世,遭遇凄风苦雨实属自然。没有始终波澜不惊的大海,也没有永远平坦的大道。纵使惊涛骇浪,纵使沟壑纵横,跨过去了,人生也就变得多彩而丰富。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晶莹光亮,生命也需要锤炼才能饱满厚重。
正视自己,冷静地反省自我,问一问自己是否已经将自己磨炼成一块金子,一块熠熠生辉的足以让人一目了然的金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