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家庭出身,在那样的年代也要下乡当知青。她,周蓉,是周家的二女儿。家里三个孩子,还有哥哥禀义和弟弟禀昆,只能留下一个在城里。
上面的哥哥是一定要去建设兵团的,父母都支持小儿子去乡下,理由是条件艰苦,留在家里可以安排工作。
这样的想法任换哪一个家庭大抵都是一样的。女孩子们,就是要富养,好好待在家里,挺好。
可周蓉却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去贵州,那个离东北异常遥远的地方。留下青梅竹马蔡晓光来安慰父母。
她为什么去?为了小几岁的弟弟?为了不让父母为难?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都不是她跋山涉水的理由。
为了爱情,为了那个很早就通信且一见钟情的诗人,也是她的第一任丈夫——冯化成。
这个姓冯的又是谁?是北京的一个诗人。
周蓉这一走就是好几年没有得到父亲的原谅。一个从小成绩优异的孩子她会不知道这样的行为给父母亲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样的吗?我觉得她是知道的。
可她还是要走,为了青春的爱情。
或者说,在那个年龄,有一段奋不顾身的感情是值得所有人羡慕的。没有现实的束缚,没有生活的压力。
所以她去了,义无反顾。
甚至住在山洞里,语文和数学一起教,甚至是亲自剪断孩子的脐带,这些苦她都默默的咽下了,不抱怨不做作,把生活过得贫穷而富足。
现在想想,四五年前的我大概对这样的她没有指责,甚至还有些许羡慕。就好像电视剧里面她的女儿冯玥那样眼里闪着小星星一样。
青年的周蓉选择了无法回头的爱情,也就是选择了她自己。
在那个小地方她依旧活的精彩。给孩子上课,劝孩子返校,等等这些她都做到了最好。
这大概就是爱情在哪里,自己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吧。
之后的事情看似很完美,顺利考上北大,顺利读研,顺利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但最大的遗憾确实因为房子问题不能从小将玥玥带在身边。可她也在努力。
她努力地通过正常的手段去等待分房结果,不去招老师帮忙,不去送礼,甚至还因为没分到房子而要回礼物。
这样的周蓉也是他自己,吃得了生活的苦,却吃不了精神上的苦。
能说周蓉不懂人情世故吗?我觉得不能,后期她为第二任丈夫蔡晓光辛苦奔走的时候做得也很好。
只能说理论太过理想,终究是要回到现实才能接地气。
和冯在一起的周蓉就是那个架空的理想,奋不顾身的奔赴爱情,善良天真的相信爱情,不屑触碰人情世故。
照着我现在的理解来看,这大概是仙女。
可仙女终究是要承认生活的无情回归人间。
女儿的叛逆,晓光的批评和冯的背叛都让周蓉这个仙女承认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一生吃不了精神上的苦。
但正式这样的周蓉,和冯离婚之后选择了竹马蔡晓光。她还是周蓉吗?
她是,依旧是那个善良的大学教授,为了一个励志学成汇报家乡的孩子而得罪了投资人。
可她也变的饱满柔情,生气之余依旧愿意为言行不一的学生给出很高的评价,为了刚出狱的弟弟凑齐了创业本金。
她也变了,变得开始关心身边人,开始在人情世故中努力去争取该有的利益,开始享受家庭的幸福。
就连那最后一个镜头,写的都是她退休之后开始写剧本,和他的第二任丈夫,一个写,一个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