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道学•国学•养生
我虽老,却要年轻地活着

我虽老,却要年轻地活着

作者: 思念尼尼 | 来源:发表于2017-02-23 19:42 被阅读0次

    我虽老,却要年轻地活着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本以为这是一本记录余秋雨先生在旅行途中所见所闻所感的书,落脚点在于“旅”,必定有大好风光。刚看了《自序》一篇,才意识到先生以“文化”为出发点,也以其为归结点,旅行只是先生去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一种途径,亦或是证明还年轻,依旧在路上的自己。

    他在序中这样写道: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不经意间默读此句数十遍,竟赞同非常。没有只有青年才能萌生的想法,也没有只有老年才能做出的行为。就如37岁的苏东坡吟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明明只是中年人,却喊着老年的口号,享受着青年的玩乐。纵跨人生的几个阶段,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言的“生命的弹性”。倘若正值三十而立之年却不存在生命的弹性,是否代表着生命的这个阶段就该为后半生,为家庭,为社会努力工作辛勤付出,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人生本就不长,而若加上些许弹性,或许会饱满充盈许多。二十岁的我,夜晚将息未眠之时,就曾被这生命的弹性所困扰,我时常想到待我未来得及化为尘土,谁还会记得我曾存在?我做过什么?这世界上可留有我的痕迹?我的子孙是否知道我这么一个先人?还有将来的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苦苦思索入眠,醒来后世界上还是一个二十岁的我,需要为将来奋斗的我而已。

    而先生在学术著作中埋头钻研,发觉腿脚不自觉地想出去走走,又想起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朋友欢脱地骑自行车,编童话故事。没错,学问的弘扬不必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精神和体魄也不必然矛盾,是时候出去走走,去感悟真实的自然山水,领会独到的人文山水。先生风趣地写道,为了称心如意地熨帖着想要的景点,他否定了旅行社、研讨会,而最终选择了讲课这种便捷又自由的旅程,还特地根据邀请授课的地点制定了路线,也算是花了不少心思。

    在途中,先生偏爱有过古代文人喟叹赞美的景点,似乎这些景点特有的历史沧桑感迎合了此时先生的人生沧桑感吧。不论脑中的诗词句段,还是眼前的山水,都真真切切的在眼前,难免忘情于此。行行止止,走过很多地方,流连过许多风景。从敦煌莫高窟附近的道士塔走到新加坡一块安静的坟地,从古时候的传说讲到当今的现实,从眼前的风景联想到它的过往,牵扯进回忆,生命就是通过如此苦旅获得弹性,得以充实。

    我十分喜欢先生所作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西湖梦》几篇,可能是性格原因吧,苏浙一带在我的印象中本就是恬淡静谧的代名词,小富即安的生活似乎是我所向往的。篇中描写的那对不紧不慢做着一天必需,时而冷一句热一句,互相莞尔一笑的小夫妻,不仅羡煞了先生,不知倒羡煞了多少奔波在现代都市的男女。现在好多文艺青年趁着假期旅行来到这儿,随便找家装饰精致的咖啡店或者书店,循着前人的踪迹,拍拍照片,品品美食,赏赏美景,试图体验慢节奏的温文尔雅的生活,可悲的是,假期一结束,不得不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江南是个适合归隐的地方,不要官场的显赫,不要荒野的孤傲,只求平平淡淡的常态,先生说,这才是归隐,不折磨摧残自己灵魂与肉体的归隐。如沈万山那般的经世致富,然后深藏不露,建造一个自家的园子,低调的享受天伦之乐......我也喜欢先生对于上海人透彻的分析------上海人“各管各”式宽容,追求实际效益,估算精明等等。剖析了人们对上海人负面评价的原因,也为上海人作了一定开脱。

    先生的旅行已经超越了实际意义上的旅行,而更像是遍览了各处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与见解。用其封面上的话来总结先生作此书便是: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虽老,却要年轻地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nb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