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小的时候除了漫画书的话,其它的文字过多的书是不喜欢看的,但我爸会每天买报纸回家,所以我就会经常看,但记得那个时候主要是看娱乐版。有一次跟我妈去新华书店本来是要买漫画书的,但好像没买到,我妈给我买了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我一看全部都是文字,就不太想看了。后来是在《哆啦A梦》里看到一集跟福尔摩斯有关的才想去看,那应该是我的第一本文字书了。
读高三那会儿,总是考试和习题,非常反感,偶然地去买了《读者》杂志,里面有一大堆不同的文章非常吸引我,比学校的东西有趣多了,于是就每一期都买,到了要先看完才去学习的地步。我认为是那段时间给我的阅读产生了萌芽。
高中毕业后上了大学,到读大二之前就没再怎么看书了,《读者》和《意林》也没什么兴趣去买,还是觉得上网比较有趣。因为那个时候的网络是和一个舍友两人合的,用他的账号,然后买了个破解版的路由器共享。可惜到了大二的时候,上网软件升级,修复了这个漏洞,那个路由器就不能用了,而我又错过了新学期的上网报名时间,所以那个时候我就不能上网了,只能偶尔去蹭网。但大部分的时间是非常无聊的,我又没什么心思学习,于是就去图书馆借书看,然后趁着网上买书打折买了一些书,那个时候看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才发现原来有这么有意思的书,也在那个时候开始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每年都会趁打折买好几次书,还在亚马逊上买了Kindle。
当然,正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书买来之后都没看过。
读了那么多书后却不能全记住,那读书有什么用?
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说到了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一个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和一个谈了很多次恋爱但都失败的人的区别;另外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答案是这些书就像吃饭一样,最后都成为了我身体的血和肉。
像我现在回想下我读了什么书或是读的那本书里的一些内容,没有做记录的话,有些真是我难以回想起来。但我不可否认就是那些书确实是在不断地给我影响,深刻于上网所接受到的资讯。有些书给我带来了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有的是潜移默化的,比方说我突然的一个想法,有可能是以前读的某一本书留下来的,被我在脑里重新挖掘到,而不是被我独立想出来的。
如何选书
书是非常多的,也是读不完的,而且质量也不一,同一本书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所以在选书这个问题上,主要还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方法:
出版社
- 像技术类的书一般会选择图灵,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社科类的书大多是中信出版社。
排行榜
- 在豆瓣排行榜上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
- 一般是不看畅销书。
推荐人
- 如果在阅读一本感兴趣的书的时候,作者在里面提到了某本他认为有价值的书;
- 在某个领域里的大拿推荐的书;
- 好几个专业人士为它作序的书。
如何读书
读书是一件需要较长时间专注的事情,所以适合的环境是需要的。在读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方法来辅助。
环境
准备一盏阅读灯,给阅读有个适当的光源。
一些方法
- 阅读目录,了解书的大纲和主要思路;
- 阅读序和前言,对书的内容有个背景的认识;
- 阅读的过程中用书签遮挡下一行,让自己只关注每一行的内容;
- 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完第一遍,再看第二遍;
- 复盘,有些地方难免会遗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回去看,可以巩固。
读多到读少
现在的书虽然多,但大多数的观点要么就是差不多,要么就是互相引用而已,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有时候就会出现读完一本书发现观点已是自己早就知道,没能提供新的思想。
虽然这样,但一开始还是要通过多读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书来训练自己的认知,等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了,那么就可以精读了。就不再讲究数量,而是质量了。
社科+专业书
以现在的实用性上来说,社科类和自己的专业类的书籍应该是最好的了,而文学小说之类的感觉就不是那么实用了,但偶尔阅读下应该也是对自己的情操有所陶冶。
其它
我有所收益的书
《小王子》
《矛盾论》
《富爸爸,穷爸爸》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