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推理的方法:「对照」和「控制变量」

推理的方法:「对照」和「控制变量」

作者: 战小锤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0:20 被阅读0次

今天聊聊思维方式。

经过多年的科普,自然科学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个词应该广为人知了。其实你从小就知道「对照试验」,比如小宝宝把各种东西往地上扔来了解物理常识、了解自己和父母,第一次进房间迅速动手了解哪个开关开哪盏灯,与人交流的时候换位思考以取得更客观的认识,等等。

通过「对照」,或者叫做「控制变量」,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可以通过熟悉的东西去理解陌生的东西。而如果你发现居然有意外的变化,就可能发现以前忽略的细节而增加新的变量(增加知识)。

这可以说是最简单、最基础、最多变的思考方法了。

在经济学领域,现实中的变量难以控制。但是理论推演,或者想了解一个陌生的观点时,「对照」和「控制变量」,依然是「理解」一个观点的基本方法。

下面举一些例子。

观点 1:医疗市场化会导致穷人看不起病。

要「对照」的变量是「市场化」和「非市场化」,要知道的结果是穷人是否看得起病,或者哪种情况下更看得起病。

该观点理由如下:在非市场化情况下,穷人会得到 ZF 社会医疗保险的资金援助,和 ZF 对公立医院的价格管制的帮助。在市场化情况下,ZF 退出医疗行业,撤销社会保险,穷人没有社保这笔钱了,也没有价格管制。因此有人认为,医疗市场化会导致穷人看不起病。

仔细看看,除了「是否市场化」之外,还有几个变量没有注意到主要是这两个:

1、钱和出钱的人。

市场化情况下,社会保险这些钱,交社会保险费的这些人,难道消失了?如果是自己交的社保,撤销社保以后,依然可以买商业保险,或者参加相互保险组织。如果社会保险挪用了别的钱,或者商业保险和相互保险还不够,那么我们要问,那些认为「应该」让穷人看得起病的人,不是有你们」在吗?你们可以做慈善啊。

只有当你发现,「是否市场化」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那么一笔钱给穷人提供援助,而在于这笔钱谁来出、怎么出、怎么操作,你的分析才可能是完整的。

只有当你想到这一步,你才会想到,我要去比较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保险、私营慈善机构等等,究竟是哪一种方式,更能让穷人看得起病,或者更公平,或者更透明,或者更能鼓励人出钱,或者更能激起社会的温情;如果把钱交给「我」自己,而不是交给社保,我可以怎样运用,而社保是怎样运用的。

虽然我认为商业保险和相互保险比慈善重要、有用得多,但还是要说,人们并不缺少同情心。现在某些人不愿意捐款的理由是我已经付钱给 ZF 了,你应该找 ZF,我在键盘上督促 ZF 就够了。

不得不吐槽的一点是,常常有人问替代方案。如果不给出替代方案,只会反对,那是为反对而反对,没什么用。但是替代方案在哪呢?替代方案都被你无视了。不是没有替代方案,是「你」想不到替代方案,然后「你」为了「他」好,要求 ZF 侵犯「他」的权利,「你」还要费尽心思督促 ZF,真是操碎了心啊。

只有当你想到这些替代方案本来就有,而不是什么没人知道的黑科技,你才会想到,为什么我没有觉得这些替代方案有用呢?这单纯是我的错误,还是这些替代方案确实没用,还是有什么因素在阻止它们发挥作用,导致它们看上去没什么用?

这里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希望解决某个问题,我们愿意付出一些代价,并且我们有一些物质财富能用于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至少是有些人有知识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几个方面,「非市场化」不能提供任何帮助,是你思考的时候要注意控制的变量。

2、医疗费用。

公立医院和价格管制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吗?也许可以,但你不能缺少这部分逻辑,直接给出市场化提高医疗费用的答案。

为了补足这部分逻辑,你需要知道公立和价格管制具体要做什么。公立包括准入,营利性非营利性,人事制度,等等。价格管制包括限制医生服务、药品、器械等必须低于某个价格,或者医院进货价格和出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必须低于某个数额或比例。

然后,要拿这些和市场化的进行比较。比如,其他行业的商品是怎么降价或涨价的,医疗行业有没有特殊性,如果其他某个你比较熟的行业采用公立和价格管制的措施,具体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医疗行业是否会受到同样的影响。

只有当你想到公立、价格管制和费用低,不是一回事,中间至少有一个过程,你才能做出这些思考。

如果管制能决定价格(性价比),早就天下太平了。

类似的,你可以想想是否上不起学的问题。

观点 2:由于试错成本太高,(____)不能市场化。

括号内一般为教育和医疗。

要「对照」的变量是「市场化」和「非市场化」,要知道的结果是哪种情况下试错成本更高。

该观点理由如下:市场化情况下,难免有一些企业乱来,损人利己以次充好;由于信息不对称,且难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最终(如果不是永远没有)获得好的市场环境之前会有很大的伤害。教育试错一次要很长时间比如 15 年,影响人的一生,医疗乱来更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不能市场化。

每次看到这种观点,我都觉得,把赚钱想的太容易了,把花钱想的太随意了。

主要忽略的变量:非市场化的条件下,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是否存在以次充好、乱来,是否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

是的,存在,需要。

只有当你想到,「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区别不在于一个有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个没有,而在于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你才会想到要去比较二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在市场中,如果你要买一个东西,你不知道对方卖的质量好不好,难道你会爽快疯狂地剁手?在市场中,如果你要卖一个东西,如果你不能证明你卖的质量好,难道你能发财?教育试错周期为什么要 15 年,医疗试错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你们能以营利为目的,从买家和卖家的角度好好考虑一下吗?

在市场中,我们是怎么做的?简单的,看样品,试吃,试穿,试看;没那么容易看出来的,开放式厨房,活鱼现杀,品牌,中介,平台,评论,聊天八卦,微博人肉,科普网站,包换包退包修;再复杂一点,专业评估机构,敲诈勒索(对,敲诈勒索),股票做空。竞争的压力会推动企业公开信息,确保质量,起码不能比竞争对手差,差一点都不行,差一点都是致命的。签合同的时候就要解决好,一分钱一分货,一分货一分钱。

如果有哪个不开眼的居然运气好能从这恢恢天网中漏出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自有合同违约、欺骗投资人、消费者的处罚,甚至触犯刑法。

「非市场化」下,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一般来说,凡是通过了监管的,都是可以用的,凡是没通过监管的,都是不能用的。或者,ZF 帮你选好了、买好了,送给你。有没有 ZF 只提供信息,但是让你自己选的呢?也有,但在教育和医疗行业好像很有限。

只有当你想到了这一步,你才会思考,这两种情况下,究竟有怎样的不同。人们是怎么做的,赚钱的人要考虑什么,监管的人要考虑什么,如果 ZF 出钱(和前面说的价格管制有关)要考虑什么;你才会思考,如果监管认为「可以用的」东西出了问题,如果要问责,可能会确立怎样的问责制度,因此人们会怎么做。

监管应该确立怎样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用,谁知道呢?

和下一条结合起来看,更为讽刺。

观点 3:吃饭的事可以市场化,但(____)不可以,否则为什么(____)的「非市场化」是主流呢?

括号内一般是教育和医疗。

要「对照」的变量是「主流」和「非主流」,要知道的结果是哪种情况下对的、好的可能性大。

该观点理由如下:能够长期、普遍存在的东西,应该是经过了充分的检验的。

忽略的变量,主要有两点:

1、长期是多长。很多所谓主流的时间不长,可能几百年,可能几十年,可能十几年,可能几年。以后未必继续存在。长期来看,现在以为是长期现象的,可能只是短期现象。

2、经过充分检验、能够长期存在的东西,未必是对你有好处的东西。小强也能长期存在啊。

但现象还是要解释的。比如教育,「对照」一下吃饭和不吃饭,上学和不上学,你就懂了。是不是很简单?

不吃饭会饿死,不上学(或者学校教的不好)不会死。大锅饭拿走你的粮食,你自己种的不能留,公立学校顶多浪费你的时间,你还是可以自学的(可以选择某些市场化方式)。自学能力再差也不会死,随着年龄增长你还会自然成长(多么的幸运啊)而不是保持幼稚的状态,而且你的竞争对手也是一样的处境。公立学校没有饿死人这个谁都能看出来的客观的标准,也没有公平竞争的市场标准,再在学历学籍上捆绑一些东西,存活比大锅饭简单多了。

意不意外,开不开心?我自己是蛮意外的,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学校没有那么好,但是你的处境也不会很糟,有没有一种坐过山车的感觉?

医疗也是如此。只要不得什么特别的大病,或者运气不好遇上大电影大新闻了,一些小病顶多让你排排队,又不会死。反正你也没别的地方可去。至于医疗好坏的标准,谁知道呢?

特别声明,这一节仅仅是解释了「不正确、不好的东西也可以成为主流」,不构成对「不正确、不好」的证明。

这个逻辑关系,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以前的国企不赚钱而现在的某些国企至少看上去很赚钱。是不是有些行业适合用国企的形式运作呢?

注意「控制变量」。这些现在盈利的国企,比如某些行业的国企,整个行业是行政垄断的,在其他行业不是国企的时候,可以盈利,但是如果其他行业也是国企,还能盈利吗?历史上没有正面的证据,那么他的盈利能力就很可疑了。有些学者把这些国企当做税收部门。否则,为什么要行政垄断呢?

只有当你想到了这一步,你才会去想,ZF 在决定什么行业要市场化、或部分市场化、或禁止市场化的时候,可能是怎么判断的,而未必是声称的那个理由。

但我们还是有疑虑,完全市场化真的就好吗,会不会有例外呢?那么至少要同时进行,一起试错吧。比如,既有公立也有私立,既有 ZF 公布监管信息也允许人们自己选择,同时采用市场化方式和非市场化方式,公平竞争,互补长短。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吧,可进可退。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政策叫价格双轨制,就是这样的措施。

只有当你想到了这一步,你才会去想市场上的普通人,和非市场化的组织,能不能公平竞争。

那么,希望你起码不会支持下面这条。

观点 :4:我不想(____),我认为应该禁止(____),难道你想(____)?

括号内的,一般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其实是你、你、你、你、你和你认为)不道德、不雅、不健康、不安全、不幸福、缺乏远见的东西,包括上面讨论过的教育和医疗的市场化;但是从财产权角度上讲,没有侵权,没有人受害。那么,不禁止,应该是多了一个选择。

这个观点有两种情况:

1、以教育为例,控制好变量来看看。假如你不想把孩子送到私立幼儿园,这不需要立法禁止私立幼儿园。另一个人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又不是你的孩子。如果你想劝别人不要把孩子送到私立幼儿园,你可以劝啊,为什么要立法禁止?难道,你认为自己应该是不想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但是有可能一不小心送进去了?

只有当你想到禁止(____)不会增加你的选择,仅仅是让别人代替你做选择,你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才有可能是对的。

2、抽烟,污染,环保,怎么办?「对照」之下,很容易发现,这是财产权的问题。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有一个地方应该是不会立法禁止抽烟的,那就是在你家里,你可以自己决定,不需要立法禁止抽烟。在一家饭店里能不能抽烟,要问饭店老板。附近有居民的湖泊,能不能排污要问居民,或者湖泊的主人。如果饭店、湖泊是完全由 ZF 管辖的公共区域,才是由 ZF 决定,可以建立法律法规。

只有当你想到这一步,你才会去想产权如何确定,以及不同的确权规则有什么区别。

以上,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我在前面几篇文章里谈权利、环保、歧视、知识产权、暴力干预、功利计算等,大量地使用了「对照」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自我感觉这个方法(对小白来说)在说明自己的观点、「理解」或猜测他人的观点的时候很有用。

通过反复的「对照」,注意变量是变了还是没变,可以把一个大问题拆成很多个小问题,可以找到逻辑上缺失的环节,可以一直追问到分歧产生的根源,可以把一个陌生、少见、特殊的场景逐步的联系到常识中——最后这点可能需要强调一下。

比如拒绝制作婚礼蛋糕这件事,比如公立教育和医疗为什么是主流,比如用知识产权法协调利益的复杂的功利计算和互动,以及最近又有大电影大新闻的医疗乱象。当你把这些或荒诞或陌生或复杂的东西一步步分解成你所熟悉的东西,原来规律是一目了然的,差点被当做小事或世纪大难题给混过去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喟然一叹,理当如此。

无论支持或反对什么观点,希望你有完整的逻辑。「理解」和完整的逻辑,是讨论的前提。

- END -

素材主要来自:

微信@TERRY 《如何理解奥派?》及@海滨 Kevin 在该文下的评论。

@注定Good一生 在@菁城子 的知识星球的帖子及@Leo @海虹大王 等的评论。

还有@大林 @周晓伟 等的群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推理的方法:「对照」和「控制变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ud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