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㰒燚
青石板桥就在家门前的河道里,从出生至长大都与它形影不离,可它的身世于我似谜一般。
我们那离山很远很远,夏日雨后夕阳映衬出山的轮廓,孩子们看到欢呼雀跃,大声呼唤着快看山!山!山远石头就来之不易,这石桥还是青石板,表面凸凹韵致,原生态很有观瞻性。石板每块长五六米,宽一米多,厚近半米。每孔并排两块。桥面平铺着二十多块,加上淹没水里做桥墩那些,估计至少有四五十块吧。
从没听说这桥何时建造,村里爷爷的爷爷都说不下来。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农耕时代,这肯定是无法想象的巨大工程。近代以来人类才有了机械,上溯明清有条件的用畜力,无条件的还是原始人力。我们离有青石的山几百里远,即便做桥墩的小块青石板少说也有几吨,那时的木轱辘车估计一块都能压散架,怎么弄到我们这实在想不出来。不过孩子时倒见过大人挪石板,粗绳子拦腰捆住,撬起,底置入圆木棍,人或畜拉绳,棍滚板移。人不断往石板下横向摆圆棍,石板后滚出的棍子再往前复摆,石板轰隆隆贴地挪动了。
若以这样的方式走几百里,没几年肯定无法完成。几十块庞大的石板,运输力量肯定超出乡亲们的能力。若每次只拉上几块,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寒风刺骨。捎着干粮被褥,住着草铺干店,一趟没年儿半载回不来。那时村里也就百十口人吧,男性壮劳力屈指可数。据此推不谈建造,单运够石板就需十年八载。
小桥拉近了前面三个村与我们村的距离,桥南属于我们的土地得以便利耕种,孩子们去学校无需洪水绕远道,枯水跳垛堰。
乡亲们在桥下洗衣,棒槌在石板上敲得嘭嘭响。清流打着旋涡翻涌,鱼虾在水底尽情畅游。放学的孩子在桥上打闹嬉戏,常常书包往青石板桥面一丢,捋袖子挽裤腿,顺着桥洞摸鱼捉鳖。桥墩由无数个青石板叠加,覆盖着碧绿的青苔。石板缝隙最易藏鱼,我在此摸到过半米长的鲶鱼,鱼拼死不愿出水,拽得我小身板东倒西歪。
夕阳西下,彩云满天。乡亲们扛着犁锨耧耙踏上青石板桥,小牛犊在前恣意撒欢,老牛在后伸脖子哞哞长叫。孩子们斜挎着粗布书包,在青石板上蹦蹦跳跳,女孩脑后的两个羊角辫像雀跃的花喜鹊。余晖在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恍惚的水波纹在他们身上,岸上错落的瓦舍间飘荡着不尽炊烟。
我更喜欢斜风细雨里的青石板桥。我家有把黄色油纸伞,那是我雨天的最爱,漫步湿漉漉的青石板上,雨滴打出的涟漪在河面交叉扩散,河道水雾氤氲,杨柳轻拂水面,一派北方烟雨江南。
那时语文课本有篇《赵州桥》,就想若赵州桥年代最早的话,这青石板桥绝不亚于它。只不过赵州桥有建造工艺,我们的青石板桥朴素无华。
在乡亲们心目中,它比故宫长城都有份量。故宫长城于他们抽象模糊,青石板桥真真切切触手可及。它有大家童年的纯真,有代代人读书的脚印,它带来便利乐趣,布满着祖祖辈辈的足迹。
青石桥旁的一次偶尔发现,让我觉得它的历史还要往前推移千百年。麦囤在对岸桥侧河坡无意挖出一口古井。古井边缘为陶制通砖,砖制作很奇特,薄壁中空,一块有两三尺高,时下的两砖并排见方。表面凸凹粗犷,类商周时的花纹制作。当时挖出来很多,乡下人哪懂这东西,就拉回家码垛在院墙坍塌处。对岸历来未闻有过人家,井的发现证明此处曾有人类活动,逐水而生为自然规律。如那些通砖保存至今天,肯定会引来考古专家,或会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不定价值连城。
青石板桥也许为他们建造,它历经三皇五帝沧海桑田,不离不弃守望我们兴衰枯荣,至今依然屹立这条小河上,与我们世代休戚与共。
我幸运出生在这条河边,前村那些孩子就羡慕我们拥有青石板桥的童年,少了花样年华青色印痕。长大后离开生养我的村庄,无论天涯海角,无论岁月蹉跎,都淡然不了心中的青石板桥,再美的风景都抵不过它的诱惑。异地他乡每当村人来造访,都免不掉聊青石板桥,回忆桥上跳跃扎猛子,回味桥下捉鱼摸虾。青石板桥放飞着我们的童年,镌刻着先祖出行的梦幻,寄托着的故土无尽情怀。
后来村头修通连接百里外的大道,架起宏伟漂亮的钢筋水泥大桥,青石板桥就走的少了。再后来疏浚河道计划拆除,乡亲们联名上书才得以安然。前段老家来人说又要挖河了,这次青石板桥恐怕难保。我一直忧心忡忡,常夜不能寐,祈愿管理部门能照顾民意,在不通航的小河里保留青石板桥。也许它在外人眼里一文不值,但在我们心中是精神,是魂魄,是丰碑。
青石板桥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它穿越时空距离,年年岁岁静默伴守。见证着我们从贫穷到富有;见证着小河从泛滥到安澜;见证着生命繁衍向荣。
我们的青石板桥。
故乡故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