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都是呆在寝室里,面对着电脑,很多时候根本就迷失了自己现实中的物理位置。所以三四个月时间,我并没有对「我身在北京」这一点有多少实感。跟在长沙坐在寝室里几乎是一回事嘛……
最熟悉的地方除了学院这片地,食堂、实验室这些个空间,那就是地铁口那里的超市还有麦当劳了。而且我之前还挑了麦当劳门口那个单座作为专座,每次都坐在那里。只是因为靠门,冬天以后人进进出出有些冷了,于是又选了一个里面一点的位置。
也不曾觉得北京这个地方有多么厉害了。以我所见,这根本不像是个了不起的大都市,那儿那儿都脏乱差,房子这么矮还很旧,地名一股子老旧腐朽皇城气息,左一个门右一个坟的。也别说我多数时候走在郊区这地界,即便坐上十五六七站地铁进了城也没什么不得了的区别的。
不过今天总算也让我觉得北京总归还是个厉害的地方的,总归还是聚集了很多厉害的人的。
事情说给普通人听大概也不觉得什么不得了。只是前天看到豆瓣同城活动里有个「火星可以照耀美国吗?——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科幻的研究」的活动,突然觉得这才是北京真的可以说得上的好处,可以有这样的活动。于是立马点了「我要参加」的按钮。另说一句,豆瓣活动可以链接谷歌日历,直接就可以写进日程,在手机上就能看见了,十分方便。
时间是今天下午,上午就出了门。因为地铁只差一站,我便先去了一下中国古动物馆。这样一个展馆内容很不丰富,门票还收20,果然就是一帮小孩被父母带了过来玩儿的地方。
完了,就刚好一路走到了活动地点。我到的颇早,以至于那出版社的咖啡厅根本没开门。只得到街对面的肯德基等到时间再又进去。
我本来可是以为听众们应该不过是些读者迷友之类的,结果倒是有不少作者来了,比如讲者反复提到的陈揪帆、夏笳、飞氘似乎都坐在台下。我本来也不认得他们的脸,有些坐在最前头更是只能看个后脑勺。而讲座本身是著名科幻学者吴岩老师组织的。这个脸我认识。讲者宋明炜则是吴岩老师的友人,是在美国的研究中国科幻的学者,回来是探亲结果被抓来讲座了。
这个讲座似乎是常常举办的,由组织者请来各种科幻相关人士来讲。
不论如何,从印制的纸上或者大网站贴出来新闻照片上认识的人名,如果能出现在眼前,让咱的眼睛能直接接收从他们脸上反射过来的光线,耳朵接收到他们嘴里直接发出的声音,终归还是有点小兴奋的。
我一定是太没见过世面了。
头一个小时,讲者主要是说了他本人是如何从一个纯文学研究者,经人介绍发掘到中国科幻这么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宝库,然后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的。当然深入发掘之后,又意识到其实中国科幻可能也还是出现了模式化的问题等等等等。
我实在是憋不住中午麦当劳大可乐的威力,要上厕所了,于是中途出来找厕所,一直找到街对面的商场二楼的厕所。回来以后话题开始聊中国科幻其实在美国应该并不会流行等等。提到《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一边翻译一边抱怨「这个读者根本不会喜欢」(大意)云云。
其实我在会场出来以后还记得不少,过了两个多小时忘记了不少。现在讲者讲的主体部分我都记不得了。当然听众们的提问环节反倒还说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第一个提问题的其实很难说提出了什么问题,反倒是说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比如本以为科幻迷应该都是宅男极客什么的,结果现场大家外表都很正常(宅男极客外表有多么不正常吗?);还有自己感觉到中国科幻当前的发展和中国目前发展崛起的势头是分不开的,不敢想象20年前的人能够想象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科幻作品来,然后还说了一段「神舟上天了、嫦娥登月了、蛟龙下海了、辽宁号服役了」云云的顺口溜。讲者倒是指出,中国科幻因此常常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气息,和日本很有类似,可以都算是曾经抵抗殖民化的历史经验的一个结果,在作品中进行一个复仇式的宣泄。
这一点说得我觉得很是不错。要我找例证的话,就不说中国的了,说说日本的。因为最近刚看完了《攻壳机动队》TV动画版第一季。《攻壳机动队》通常为人所知是《黑客帝国》的灵感来源,是个赛博朋客题材的作品,说的主要是电子脑、义体、灵魂之类的话题。但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本身很有意思,是一个二十一世纪初再次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一次核大战一次非核大战(「非核大战」这个词士郎正宗在《苹果核战记》里也用了一次)),在战争中,以日本和中国为首的亚洲(不如说是「大东亚」)胜利,成为了世界新的中心。然后日本要像如今的美国一样面临涌入的移民问题。这么说也许不准确,现实的日本长期作为亚洲最为富足的国家,应该确实面对过中国东南亚过去的移民问题的。并不常见到作品谈论,但还是有过一些提及的。
总之,这个「世界新的中心」这样的名号,若是看美国人、英国人的科幻作品,应该从来没有在乎过的。因为他们真的就是或者曾经是世界的中心。
如何评价这种心态呢?
之前看到过这么一条消息:「《机动战士高达》的监督富野由悠季在网络日志中表示曾两次看过谏山创(《进击的巨人》的漫画作者)的采访,从中了解到作者从小就懦弱受欺负,所以长大后将这些积恨画成漫画,将欺负他的人设定成敌人来宣泄,用漫画来表现如此作呕的世界是他绝对无法认同的地方,而能接受这种漫画的这个时代也非常的过分。」
也许并不完全可以对照,在这里也并不批评《巨人》,《攻壳机动队》也不重点着墨于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战争,但大约心态就是这样的吧。
接下来一个托儿的提问,外加后来夏笳等等几位说的内容,都差不多是同一个问题。就是科幻里的科幻元素问题。托儿(因为主持人在会前和他商量要当托儿提问的过程被我听到了)说的内容(对的,我觉得他们其实都不能说有提什么问,而都是抛出了话题)大约是国外的科幻作品包含的自然都是国外的元素,那么中国科幻应该怎么体现中国元素呢?是否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比如中医药这些内容里找到一些东西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呢?
这个问题应该是衔接了「中国科幻要怎么在世界流行」。也就是说这位提问者提出的方案是要用明显的「中国符号」来作为中国科幻打开市场的钥匙。讲者的回应比较直接:「没必要也应该没用」。
我的观点是一致的,以至于我在这位提问者说的过程中在他眼皮底下不断地摇头。
一旦提到说要做「中国的XXX」,很多人能够提供的方案就是添加「中国传统元素」「中国风元素」。我并不是说这么做就很低级,但不得不说非常不高明。我们目前在美国人视野中本来已经就差不多只是一个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形象,除了说粤语的黑帮分子,就是穿着旗袍唐装长袍马褂斗笠,团子头甚至留辫子,街边食物摊贩等等等等各种所谓「中国元素」构成的形象。这种时候中国人的作品自己不试图提供现代中国、现代中国人的形象,立体丰富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形象,却继续去加深这些说起来真的有些莫名其妙的刻板印象,我个人觉得真有些说不过去。而且我尤其讨厌《钢铁侠3》最后那个中国医生的段落,怎么中国医生外科医疗水平高就得扎一身针了?
要参考的话,还是不得不说同样具有区别于西方的传统文化的日本。日本的作品里确实有不少日本传统元素,比如和服和室神社等等,但我觉得说起来其中表现了更多的现代日本具有的特点,比如说日本政治家的形象,日本普通上班族的形象,街头的女子高中生的形象等等(可能还是有点刻板印象的意味在怎么办……)。更不用说很多日本科幻作品里都不需要和服和室这种东西,依靠巨大机器人、巨大怪兽、假面超人、奥特曼、地球防卫队这些纯粹现代的日本科幻元素,外加战后重建一代积极奋发工作的那种形象,就能完全构建一个非常「日本」而非欧美的作品出来。
我们如今表现中国人,如果让他们穿长袍马褂根本就是非常奇怪的,因为现实的中国人在生活中根本不穿这些东西。如果将来我们的作品里要出现这些东西,也许首先我们现实中要让经过了现代改造的传统元素又进入真正的中国人的生活里去。
所以,要我说,如果要写「中国科幻」也许并不是仅仅把主角名字改成中国人的名字那么简单。这些有中国人名字的角色,首先必须要真正「是」现实里的中国人。所以作者要有敏锐的感官和直觉,能够觉察到真正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就比如我们的作品不应该有「住在郊区的独栋房子、三个孩子的中产阶级家庭」这种美国式设定,我们的角色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应该是我们真正的中国人面对的问题,比如买房贵(当然拿这个做题材并不高明和有趣。虽然我有段时间没看SFW,但觉得应该会有人写过这样的题材是怎么回事?)等等。
或者比如《星战》里卢克的叔叔家这样一个几乎是美国中部的农场主家庭的设定,在中国其实应该是一个乡下的有各种邻居村庄而不是四周望不见一个人的农庄,或者是某个三线不发达城市。所以如果是「中国的卢克」,尽管同样是向往到外面看世界也应该是有区别的。好的作者应当要能够察觉出这种差别(我觉得有,但说起来没能力描述出来……),才能真的描绘出所谓中国或者中国味来。
关键是这种人物背景设定,并不非要真的在「中国」这个空间里。《星球大战》在遥远的银河系说了一个美国中部农场少年,《沙丘》在一万年后说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故事,都依靠的是设定本身的一个「结构」。
当然SFW上是很有一些作品描绘出了中国的,描写群众干部、拍马屁什么的,很传神的……
这里写了「中国科幻元素」这么多,其实夏笳主要还是在说「科幻元素」这个东西。她的一个说法是「前两天看了《安德的游戏》,似乎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科幻的电影了,其他我们都称为带有科幻元素的奇观片」(这个事件在电子骑士的豆瓣上看到过,他们是一大帮子人一起看的)。
这样的说法很有一种「原教旨」的意味,但我个人比较怀疑说这样的教旨真的存在并且站得住脚。我大概可以体会到说,这种原教旨是指的作品讨论了一个「科幻的母题」而不是用一个科幻的皮说了一个现实的故事。主讲者宋明炜老师则不断地在强调说「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一个差异」,细讲起来虽然可能更广泛一点,其实也是在说「真正的科幻故事要表达的主题应当是一个现实不存在的问题和冲突,是因为科幻元素、点子才出现的问题和冲突」,也就是「没有问题我们创造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从弗兰肯斯坦开始,讨论人造人挑战神的权威,可至今我们其实也没造出什么真的挑战了神造人的权威的东西,这个问题仍然是不存在的。比如说《第九区》,如果只是表现人排斥大虾,可以说不过是借此事讽刺了现实的种族隔离问题,但一个人因为感染开始变成一个大虾,现实里其实通常种族之间没有什么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变化的事情。好吧,有MJ漂白这一点,但比如在美国,少数族裔问题应该没有一个白人变成一个拉丁裔、非裔然后遭受迫害这种事情。所以这就是个科幻的故事。
这个说法很不完全,所以我不会说我真的猜准了他们的「科幻原教旨」到底是什么(怎么好像扎了一个稻草人?)。因为巨大机器人防御巨大怪兽,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冲突矛盾」;强力如神一般的外星人是否值得信任他来保护地球,这也是个「不存在的冲突矛盾」;因为伽马射线辐射而在发怒时变成绿色怪物,这也是「不存在的冲突矛盾」。而如果翻转成应该讨论现实存在的问题才是真科幻,就更不对了……而拿科学元素的严谨程度来划分,也就是所谓「软硬科幻」之争,则根本就是无谓的党争,能把更多更多的优秀的科幻作品给逐出科幻之门。
总之,宋明炜老师和吴岩老师接下来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并不支持用科幻原教旨把比如《星球大战》逐到科幻门外(至少我觉得他们是这个意思),但是也表示创作者还是最好能够开发出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故事,而不要满足于套用模式、套用类型,然后商业化生产作品出来。
这一点我是支持的,昨天读《萌的精神分析》,也提到如今的萌系ACG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化、类型化的结果,保守的商人一定会继续坚持不断的用这些模式、类型生产更多的作品,但是如果行业要发展,这个文艺门类有发展,一定要有「突破」。这篇文章的作者给出一个方案是说要「解构」,也就是比如《魔法少女小圆》这样解构魔法少女题材,从而获得进步和发展。说一下,昆汀其实应该不算对一些类型片的解构,而是在提供「超常刺激」。很多宅向的ACG作品也是用密集梗来提供「超常刺激」。
综合起来,说的是一件事。「体现差异」「不断制造新的差异,新的题材」「解构」总之就是要发展新的东西,而不是在类型化的圈圈里转。当然如果要商业化,要大众化,就一定是要类型化的。类型化就是「密集刺激」「超常刺激」,吴岩老师转述他另外一位友人的话说「老百姓就是喜欢」,但指着台下说「但你们不喜欢」。
不过总归类型化也不是无限的,所谓「先锋」的创作的结果最终会给类型商业化的作品以养分,《神经漫游者》开创了赛博朋客,最终也还是出来了《黑客帝国》,虽然这个故事结构和《星球大战》几乎是一样的。
======================
不行,不能再扯了,这文章还要不要人看了……
不过我必须另起一段。
我是绝对不支持把超级英雄题材划到科幻之外的。至少并非一提到超级英雄,就说不是科幻。是的,诺兰的《蝙蝠侠》算不得什么科幻,它要算那007也算了,主要还是个罪案片(有人说这连超级英雄片甚至连蝙蝠侠片都不算,不多讨论)。但是《超人:钢铁之躯》一定是算科幻片的!我简直就是这电影的脑残粉了快……不能说超人的能力强到这境地,你们就可以忽略氪星的设定是标准的科幻设定,还带乌托邦题材的。而且超人这样一个超强力外星人的形象,和《三体》里其实不就是差不多一回事吗?后者为什么可以引得这么多赞叹(当然是科学名词玩儿得好啊……)?《三体》里这样绝对不信任外星人,他们强大就一定会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也应该与之敌对,这不就是妥妥的Lex Luthor吗(至少有些Luthor是这样的,比如《全明星超人》。漫画版本太多,不同编剧设定可能不一样)?《三体》里设定全部的文明都是这样,论起来精神内核上根本比不上《超人》,超人本身作为一个超强力的外星人坚持原则,拯救人类于种族灭绝,和《星球大战》一样以一种高尚的道德内核吸引人。相比起来,《三体》倒只剩下「奇观」了嘛。
这个不细展开,批评多了到时候显得我好像有多么不喜欢《三体》一样……我可是第一部追连载,后两部第一时间买书一天看完的读者啊~这一段主要还是为《超人:钢铁之躯》正名,刚还看到豆瓣上一个13年十大失望电影榜单选了《钢铁之躯》。哼,你们这帮不识货的家伙,懒得理你们!
写于2014年1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