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处女作发表算起,至今在各类媒体发表各种体裁的文章有300多篇,近30个头版头条,获得过一些奖项。总结一下感受,有三条:宣传报道是苦差事,要吃透上情,深挖下情;是累差事,要加班加点;也是一件美差事,同样是干工作,还能署名,采写稿子的甘苦自知,被采用后的欣喜也自知。回想起来,大概有以下体会:
一、下深水才能摸到大鱼。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发现“带着露水珠”的素材。例如,《河北经济日报》二版头条发表的《燕山脚下巨龙腾—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跻身全国私企纳税十强纪实》,就是我们深入到企业内部,通过走访、座谈,采写的一篇稿子,这篇稿子同时也被《中国税务报》采用。在《中国税务报》上发表的《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架起增收桥》也是经过反复调研才成文的。《唐山劳动日报》刊登的《休闲渔业,税收莫休闲》,也是我在市政府快报上看到某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的信息后,联想到了税收。通过了解,这一新兴行业还没有纳入正常涉税管理。于是,就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写了一篇稿子。后来,通过反复搜集资料,又形成了一篇1500多字的调研类稿子,题目叫《钓鱼别钓走了税款》,在《中国税务报》发表。2002年,国家对联合企业矿山铁矿石资源税政策调整后,我们先是对市局有关处室进行了走访,熟悉了相关政策,然后,分别到既有独立矿山又有联合企业矿山的迁西、迁安和遵化进行调研和座谈,几易其稿,最后在《中国税务报》发表,占了整版的篇幅。《中国税务报》刊登的《曹妃甸,为我们寻摸和构建着什么》,也是我们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在寒冬走访的曹妃甸,当时我们为增加感受,带着相机,攀登上了几十米高的塔吊,冻得直打哆嗦。经过反复修改,最后发了半个版还多。
二、有心人才能善于发现。唐山劳动日报发表的《农村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就是在节假日回农村老家的时候,发现焚烧秸秆,病死的家禽家畜、腐烂的水果蔬菜随意丢放的现象后写的。2002年《河北经济日报》头版刊发的《公开是一剂良药》,是我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市东城区地税局向社会公开了一次税务听证会。我从这篇报道,联想到了我们的税收工作,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公开听证治住了暗箱操作,避免了执法不规范;二是治住了征纳地位不平等。从而得出“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不改变,痼疾难除的结论。顺着这个思路稍加整理,就是一篇言论。《如此告示要不得》一文,是到饭店吃饭,看到墙上的“告示”:在本店就餐,不开发票者一律优惠10%。对此,结合税收工作有感而发写成的。
三、借鸡生蛋也是好办法。《河北经济日报》发表的《唐山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税收增长点》,就是从市政府的一条信息里得到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数字,然后再到计会部门查找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数字,将两块内容一嫁接,一篇稿子就成了。2002年《河北经济日报》发表的《唐山建筑业营业税实现翻番》也是这个路子。
四、拟一个好标题很关键。好标题能让人眼前一亮,编辑多看一眼,稿子就多了一次机会。《唐山晚报》和《河北日报》先后刊登的《相古庄杏树上卖》,就是给人一种新鲜感。《唐山劳动日报》刊登的《电子缴税让地税征收大厅日渐“冷清”》,就是用征收大厅“冷清”了这一现象反映电子缴税的成效。还有《小皮尺量出四百万税款》、《奔马饺子露了“馅”》、《小小板栗锅 炒出大市场》、《休闲渔业,税收不能休闲》、《遵化软抗税,遭遇硬措施》、《一篮子税款》、《遵化“穷棒子”走上小康路》、《遵化农村经济撑起税收“半边天”》等。
五、找准婆家是重点。有人说:乱箭齐发,必有一中。这种观点其实不正确。每家报纸、杂志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找准婆家投稿,不仅可以提高中稿率,也是对编辑的尊重。《莫用电话代双脚》这篇言论写成时,感觉观点、风格和篇幅比较适合《人民日报》头版的《今日谈》栏目,果断投出,很快被采用。
六、搞好通联有必要。2005年《河北工人日报—地税周刊》头条采用的《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税》,不仅同时刊发了一篇现场特写,而且配发了本刊评论员文章,使唐山的这一工作得到全面反映,各篇稿子相互映衬,分量大增。这就是与编辑反复沟通的结果。2006年《河北经济日报—地税周刊》头条刊发的《调研督导挖出60多个增收点》一文,我们先向省局主管人员汇报了市局的这项工作和我们的写作打算,在得到省局的认可和指点后,迅速加班采写,并且撰写了题为《重在落实》的评论员文章,交稿后不仅很快刊发,而且我们自己配发的评论员文章也一同刊出,增加了稿子的分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李月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