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6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6

作者: 佛石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23:01 被阅读0次

    没有人际沟通的实践,教学就不可能存在。从沟通理论阐释教学的本质,并探讨教学规范转型的意义与课题,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课堂世界,也有助于一线教师的课堂转型和创新。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绝非一帆风顺。对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来说,艰难的起步是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纬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历成长与人格成长之基础的过程。

    二、对话与文本:“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构

    从我国“教学文本”的生产与接受的实际运作来看,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亟待研究。

    第一个问题,教材概念的广泛界定及其编制。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教学的结构通常有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构成。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只素材和手段,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式式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素材丰富,有血有肉的教材,远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枯燥呆板的教材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今日的教材改革,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整套教学媒体的开发。教材不限于教科书,围绕教科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一线的教师。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具有两种基本特质。其一是典型性:学生通过教材习得学科內容的,教材必须是学科內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其二是具体性:教材是学生旨在习得一定学科内容直接分析、操作、综合的对象,教材必须确凿、具体,并有助于学生开展智力活动。传统的教材观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而忽略了能力体系以及思考方式、伦理道德信念。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

    第二个问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题交互作用的过程。20世纪的教学形态是以教室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为特征的。这是一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形态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形态。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并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之主体的应答性的学习环境。这意味着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一一人”系统转变为“人一一环境”系统。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传统的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第一以讲台为中心,第二问答仪式,第三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室垄断了沟通。从传统的教学观点看,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克林伯格提出了教学论“三段论”:一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这就是教师指导作用的原理。二学生必须除以能动的、愈益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这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原理。三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他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而这种矛盾关系是不断生产、否定、再生产的,这就是教学理论的基本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从而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多尔所指出的“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多尔的主张为我们改革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zk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