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
初看是一个爱情剧,孙小姐与王常生琴瑟和鸣,恩爱甚笃,只可惜,王常生英年早逝,留下孙小姐孤苦一生,与灯同逝。
“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在看难免凄凉,人在时,灯也好看:“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就像此时的孙小姐,爱洁成癖,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博览群书,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是个才女。
可是,王常生死后,孙小姐不看书,很少说话,屋里的东西不许动,躺了十年后死了,死了后,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很喜欢汪曾祺大师的这种写法,平平淡淡中把一位女子把希望寄托于珠子灯,爱情,孩子,未来,大概都曾被女子幸福的憧憬过,可是丈夫死后,她得所有希望都化为了虚无。虽然丈夫不让她守节,但是她还是就这么在二人一生生活费地方过了寂寞的一生,我读出了悲悯,还读出了些许敬意。
读完我又百度了下,看到了中学阅读理解,竟然说这是对封建理教的批判,我也就呵呵了。幸亏我不用高考了,我一直觉得语文教材对经典文章都过度解读了,也许,作者不是这个意思吧。
希望相爱是自愿,相守也是心甘情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