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珠子灯》有感

作者: 29c3cc095f22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17:18 被阅读1次

            初看这篇文章,还是在高中语文试卷的习题中,那时为了做题,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了解了大概意思就行,并没有所谓的闲情雅致去细细品味文章中的珠言妙语。到了大学,生活节奏放慢了,也有更多的时间看书了。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汪曾祺这个作家,便经常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偶有一次找到他的小说文集,书中第一篇就是《珠子灯》。

            说到《珠子灯》就不得不谈到作者汪曾祺了,汪老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你可能不理解人们为什么给予他这个称号,但是看了他的文章后,你就会觉得给得值当。汪老是大作家沈从文的学生,是继鲁迅,沈从文之后,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乡土文学延续下来,同时将老师的散文化小说延续下来的文学天才。每每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内心都不由得起鸡皮疙瘩,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这么纯粹呢?他写文章是以一种真实的孩子的视角和心态,而不是大人的视角,没有所谓的造作感。就如同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残暴,这样写的文章更有一种纯真的感觉。读汪曾祺的小说时,也常常有这种感受,明明是乡土文学特有的安静祥和的气息,明明是那样冷静地描写世间百态,可你看了后,内心总是涟漪泛滥。

              他小说里大多描写市井生活,而淮扬的市井(作者是江苏高邮人,所以是处于淮扬市井中)讲究以和为贵,所以故事多还是温和的喜剧;再有悲剧,也多少裹着点,不那么明白地显露出来,因此这些悲剧在人们看来是不狠的,不足以让人大悲大落。汪先生自己写过: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除净了火气,而且不着急。所以他的小说里的悲剧是不悲伤的,只是会让人生发怜悯、愤慨之情。小说《珠子灯》就是这样的作品。        《珠子灯》讲述了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女子孙家大小姐,却仍然没有逃脱封建忠贞守节旧思想的魔爪,在丈夫王家二少爷王常生死后,守寡十年,寂然死去的故事。小说开头两段描写了出嫁的风俗和出嫁时的热闹灯景,着重讲了主灯“珠子灯”的构造和华美。从文学艺术来说,这样讲是为了与后文中孙小姐死时萧索凄然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孙小姐命运的悲剧,我个人认为这更是与孙小姐新婚的幸福生活相照应,形成“乐景衬乐情”的效果。孙小姐的丈夫在南京读书,还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非常新潮。对于受过教育的她来说,这是极好的,她和他可以有共同的喜好——看书,他对她很好,因他懂得旧思想对人的残害,便让她放了小脚;他带回来许多新式书给她看。琴瑟和谐的两口子,感情又好,这样的幸福生活着实让人羡慕。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在南京得了重病,竟然死了,临终留下让她不要守节的遗言。可是丈夫的新思想并不能撼动她自己以及双方家长的旧思想,她“从此就一个人过日子了”。其实,珠子灯的命运便是她的命运,刚开始的热闹、华美,到后来“散落一地”的悲惨,原本珠子灯的光是带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就像初嫁时的她,带着对丈夫的期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这些全是如梦如水的,是会消失的。守寡后的她,性情大变,文中有一大段都是描写她守寡后的悲惨生活的。她在床上干躺了十年,像个只会呼吸的木头人。其中有一段是对她躺在床上听动静的描写,读来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外面是如此的热闹,可是她呢,只能被封建思想困在屋里——那个黑暗的牢笼中。她是悲剧的女子,她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可是用心想一想,像她这样受过新思想的洗礼的女人,尚且要受到封建思想的迫害,那么那些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女人又当如何呢,她们又有怎样的悲剧命运呢?更重要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否还有女子如旧时一样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珠子灯》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ue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