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博物馆也是我杭州之行打卡的一部分,它名为“伞行天下”的基本陈列可谓美轮美奂。
1、伞的起源:
伞的起源是一个目前尚不能清晰说明的问题。在古代,有多种关于伞发明的传说和文献,也有一些可供我们探索的考古材料。
虽然这些材料尚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却能开启我们无限的想象。
2、油纸伞和油布伞
汉代以前的伞尺寸较大,伞面可能是用丝帛以及鸟类的羽毛编织而成,因为价格高昂,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
到了汉代,随着纸的发明,情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纸被用作伞面后,伞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用具,开始与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
纸伞表面涂上一层桐油以增强避水性,称为油纸伞,具有良好的避雨性能。






























棉纺业兴起后,以棉布为伞面材料的油布伞也出现了。它比油纸伞更加坚固耐久,价格较高,颇受欢迎。
进入近代,传统伞业受到现代伞业猛烈冲击,一种具有明确审美功能的工艺伞发展起来。
它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着一丝怀旧的眷恋。
3、美丽的西湖绸伞
丝绸很早就被当作伞面材料,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
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
及至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最靓丽的一支,脱颖而出,成为绸伞的突出代表。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小巧玲珑,风格典雅,伞头造型多借鉴西湖中的"三潭",伞柄的造型除了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外,还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
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饶有民间风味,也烘托了绸伞的精美工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
4、中国伞文化
伞在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也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象征含义赋予伞。
伞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广泛、深刻而复杂。它的制度、它的形态,它的颜色,甚至它的汉字字形,都激起了人们无限的联想。
它既是将人群区分开来的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又是将具有共同心愿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它既为人们带来喜庆与吉祥,但又成为民俗心态中的一种难言的禁忌。
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情绪中,形成了各地丰富多样的伞文化。
5、走向世界的伞
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伞。在古埃及,伞是法老仪仗的一部分:在古希腊,伞是贵族妇女遮阳的专用器具。
在漫长的中世纪,除了教廷保留了仪仗意义的伞外,伞并不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般认为,真正作为人们生活用具的伞,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来自中国。
在唐代,中国伞便传到了朝鲜与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从16世纪中叶后开始有零星的中国伞进入欧洲,但直到17世纪中叶,伞才开始走进欧洲人的生活。
伞走向世界,不仅给各国的人们带去便利,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在今天,世界许多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伞文化。
6、现代伞
直到17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伞还是笨重的,伞的使用与其说是遮阳挡雨,还不如说是显示身份。
这种情况到19世纪弧形钢骨伞架研制的成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收放自如的伞的问世,伞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代纺织技术提供的更丰富多样的纺织材料也促进了伞的现代改造,虽然伞的形制被保存下来,但材料的变化为制伞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反过来猛烈地冲击国内的传统手工制伞业,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金属伞迅速取代传统的油纸伞,成为伞的主流、大红油纸伞虽然依旧美丽和生动,但终于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