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学后,亮亮一脸不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老师批评他了。妈妈马上说:“你一定干了什么坏事吧?”
亮亮抬眼看了一眼妈妈,提高声音说:“我什么都没有干!”
妈妈说:“我不信你什么都没干老师会批评你。”
亮亮一脸委屈地扭头回自己的房间,很久没有出来。
家庭里,很多常见的语言、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话,深深地伤害着孩子。其实,仔细回想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如此的言语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时有发生。
“这个题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课堂上你懒洋洋的,头不抬眼不睁,下课就来了些瞎精神。”
当我们因为以上牵涉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生气时,其实正在伤害着孩子的内心,破坏着我们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的配合默契。
感 受
海涅曾说:言语之力,可以把生者活埋,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一语道尽了语言的威力。
来自语言与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忽视了感受与需要,并导致疏离与伤害,使我们无法体会和表达本该自然流露的爱与关怀。
如果我们尝试转变说话与倾听的方式,明确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来重建我们的沟通系统。诚实清楚地表达自己,同时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人与人之间便会少了误会与距离,充满爱与欢乐。
观察,就是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什么?无论喜欢与否,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只是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而不加以判断与评价。
比如我们回到家看到沙发上扔着几件衣服,而孩子正在看电视。此刻我们只是看到沙发上有衣服,和看电视的孩子,而不要马上认为是孩子弄乱了房间;
然后就是表达感受,我们看到眼前的情形有什么感觉,比如看到沙发上的衣服感觉很不开心;
接着说出是什么样的需要导致这些感受:因为重视整洁,所以看到衣服乱丢会感觉心情不好;
最后,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孩子,你是否愿意把沙发上的衣服挂到衣架上去?”明确地告诉别人,我们期待他们做出什么行动,来满足我们此刻的要求。
需 求
例如:亮亮回家非常不高兴,父母听到的是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要马上认为孩子做了错事;
然后就是表达感受,看到眼前的情形有什么感觉,此时可以抱抱亮亮,安抚好孩子的情绪;
接着说出是什么样的需要导致这些感受:妈妈心目中的亮亮是阳光的快乐的,所以看到你一脸的不高兴,妈妈感觉心情不好,很心痛;
最后,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亮亮,你是否愿意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妈妈(爸爸)?需要帮助吗?”明确地告诉孩子,期待孩子说出或做出什么行动,来满足此刻的要求。
这样,我们就做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清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也使对方知道要付出什么行动来满足我们的要求。最后,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来满足我们此刻的要求。
请 求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仅需要借助沟通的四个要素来表达自己,同时也要用来倾听,通过体会孩子此刻看到了和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并倾听孩子的请求,以发现可以通过什么行动来帮助孩子。
如此的沟通致力于通过观察、感受、需要与请求,建立正确有效的表达方式,用于我们表达诉求与倾听对方的内心。
针对这部分内容,你可能也有受到沟通不畅的伤害,让你无法释怀,期待你的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