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坚持读五十本书,输出倒逼输入的写作,这是俨然已成为知识付费时代,那些追求上进的人们普遍具有的习惯了。
为了读书,加入了樊登读书会;为了写作,加入了007不写就出局。起初以为,看了这么多书,又有那么多想法,写写书评啥的应该不费啥劲的,真正开始做了,才发现有个大坑:输出质量不如人意。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教育背景和家庭出身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想法。记得前年在旅途中和老婆分别看完了《一个人的朝圣》,我看到的是一个旅途中自我剖析不断释放更新自己的历练,而老婆看到的则是对朋友的承诺,坚持不弃的执着。如果只是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这点写出来,感觉又有点强加给人的任性和无法共鸣交流的遗憾。
读后感,亦或是书评,不应该是盲人摸象的自说自话,更不应是故事情节的简单梳理。试了很多次,都感觉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直到看到朱光潜先生《谈美》里的这段话:“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读一本书,分享给别人时,不愿意只做原作的搬运工,更不想当个叽叽歪歪的杠精,愿做一个有温度的有创造的欣赏者。
“一般讨论读书方法的书籍往往劝读者持“批评的态度”。这所谓“批评”大半是指“判断是非”,所谓“持批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判书中何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这种“批评的态度”和“欣赏的态度”(美感的态度)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感情的,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美感的经验”- 摘自 朱光潜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