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先秦文化漫谈——封建时代

先秦文化漫谈——封建时代

作者: 过客闲话 | 来源:发表于2017-07-29 14:31 被阅读29次

    1,先秦时期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雅思贝尔斯(1883.2.23——1969.2.26)来了,卡尔.马克思走了。 

              1949年,雅思贝尔斯在他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之间,在“北纬30度上下”,也就是在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的这条地理带上,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先知们;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雅思贝尔斯称这一时期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指引着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这个时期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这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和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那些没有超越和突破的古文明:如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虽然规模宏大,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而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国学热就是一个明证。我们在轴心时代的形成的文化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呢?

    2,先秦文化概况——夏尚忠  商尚鬼(质)  周尚文

            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先秦。尤其到周代达到鼎盛。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大体上相当于中国周王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 周,作为一个比商小得多的部族,竟然以四五万人的多国武装击溃了数十万部队的商朝武装,从而结束了商王朝600年的统治,周王朝的统治者自己都感觉到欣喜中充满了诧异!如何把自己的统治长期稳定的保持下去就是个需要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武王曾经向纣王的叔叔箕子请教治理天下的方法,《尚书*洪范》篇就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周人从这次推翻商王朝统治的战争中发现,鬼神保佑不了奢靡淫逸的商王朝,于是开始了对人文,制度的思考。开始用理智的方法和道德的标准来面对这个世界,于是周人总结、建立了一套更加完善的礼法制度。我们今天所能了解到的先秦文化主要是定型于周的文化!周,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她奠定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人务实谦逊,崇礼尚师的精神风貌;她摒弃了传统神学的束缚,绽放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光芒。中国文化在周代定型、发展、繁荣起来。

    3 秦是中国文化的分水岭——封建制度的终结

            到战国时期,兴起于西北边陲的一个贫穷、落後、并一直饱受战争创伤和苦难的国家“秦”,传至孝公时代时,在一连串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完成了一次国家制度的变革——商鞅变法!又经孝公之子秦惠文王一代,使得这种制度在秦固定下来……至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终于扫荡山东六国,一统华夏,他终结了一个时代——封建时代,同时又开启了一个时代——君主专制时代

          秦以後的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别样的道路,所以说中国轴心时代形成的文化由于人祸的原因没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不了解先秦文化就很容易对一些基本的文化概念和某些重要传统理念发生错解或误读。

            比如今天的人们一提到“封建礼教”这个词大多是贬义的概念。君权、父权、夫权令人厌恶!汉儒董仲舒的“君叫臣死臣得死,父叫子亡子得亡…”成为封建礼教的标志性说法。其实,这个说法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礼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才是真正的封建礼教,就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封建礼教要求的是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位置,都有他相应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而不是谁可以比谁更霸道,更权威。是礼制,而不是人治!关于“儿子是不是必须执行父亲的命令?”在《孝经》中有专门的一章叫“谏诤章第十五”,明确提出“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也就是说是否符合“义”的标准在决定人的行为时远远大于身份地位的重要性。这个就是用理智的方法和道德的标准来面对世界。《中庸》中同样有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原来不是你好我也好的骑墙,而是“发而皆中节”,就是适“度”,是恰如其分。该哭哭,该笑笑,该微笑就微笑,前仰后合得笑就前仰后合得笑,……总之要发而皆中节!两个人好的不行不行的,没有了应该有的距离或节制,过分了,就不是“和”了,就要出问题了。因为有差别所以才开了“和”这副药方,所以“和”就一定不同!所以“和”就是“礼乐治国”。“礼”就是讲差别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位置、身份都有差别,但每个位置都按照那个位置的标准和规范去行事,整个社会就组成一篇和谐美妙的乐章!“礼”是差别。“乐”就是和谐:  都是dao不行,都是ruai也不行,五音八调共同组成却是和谐的乐章。在每首曲子里,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都是有要求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对每种位置和身份,规定出它的标准和规范,就是赋予了它“乐”的精神。所以“礼乐治国”就是用理智的方法和道德的标准来面对世界。就是终极关怀的觉醒!

            穿过两千年的尘埃,去探寻一下我们的先民曾经创造了怎么样辉煌的精神文明,也是我们生而为炎黄子孙的使命与荣光。

      (3)新体制下,古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如果孔子删《诗》《书》(据说孔子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肆意摧残的话,秦嬴政的“焚书坑儒”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拦腰一刀!始皇帝一把大火把中国文化的源头烧得片瓦仅存。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是比殷墟甲骨“册”“典”还要早的民族经典。巫书没有了,仅存的一本《山海经》多被误读为神话志怪小说!史书也只剩下了一口气!墨子说他看过百国春秋,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一部《左氏春秋》,还不幸被後来的人们诬为解释《春秋》的《传》。逻辑上讲,仅周一代的史书《春秋》又何止百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信使记录本国的历史,这是必然的!《左传》《国语》中多处引用《周书》的话,而《周书》已经没有了,那《商书》、《夏书》呢?夏《连山》、商《归藏》呢 ……真的令人痛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4  封建时代

    (1)天人观

            就是当时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因那时尚没有“世界”这个词儿,“世界”一词是後来佛教来华後从佛教典籍中译出的。所以就叫它天人观吧。当时的人们,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一个观点就是: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叫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可不是平面的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好比一个球从中间一破两半,那半个球一样的天,扣在四方的地上,那么被天扣但不属于地的部分——就是海,共有四个所以叫四海。当然海上是没有人居住的。所以普天之下简称天下,就是四海之内简称海内。

    (2)分封制

            天下是归天所有的。天把天下的管理权授权给他的一个儿子——天子( 《礼记*表记》:“惟天子受命於天,故曰天子。”  )。天子称王(尧、舜称帝——  《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夏、商、周称王——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所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其实天子也是替天管理的。所以,如果天子不合格了——失德(天子父天母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行,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吕览*去私》“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览*贵公》  ),天会收回他的管理权,并授权给别的儿子取代他,叫做革命。革命是替天行道!商革夏命,周革殷命,都是天命。天子再把天下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相邻部分之间挖一条沟,把土翻到沟的两边,然後在上面种上树,这个过程叫“封”(《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法度也。”又“封,起土界也。土在沟上谓之封,封上树木以为固也。”),然後指派一个人到那里去管理,这个过程叫“建”。这叫天子建国。国君的称谓叫诸侯,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诸侯的爵位有高低,国就有大小。周公践王位以前,及周以前的朝代,或者叫古制是:公、侯之国为大国,地方百里;伯之国为中等国,地方七十里;子、男为小国,地方五十里;还有不足五十里的为附庸,不合于天子,附庸于诸侯。诸侯再把封地封建给大夫,大夫的封地称谓“家”——诸侯立家。大夫不再进行封建。天下分九州,各方千里,天子居中,称王畿,王的国叫王国,诸侯的国叫方国。八州中每一州内建百里之国(公、侯)三十,七十里之国(伯)六十,五十里之国(子、男)一百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澤不以封,归天子管辖。其余作附庸及闲田。王畿内方百里之国九;方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方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颁(“封”给的土地可以世袭;“颁”给的土地只可享用,不能世袭)。其余以禄士,以为闲田。[(从地理概念上说或从田地的角度说王畿叫甸服:甸服之内以王城为中心,百里之内的田要赋纳总,就是要把粮食和秸秆一并交上;再向外一百里交纳禾穂;再向外一百里交纳带壳的谷物;再向外一百里交纳粗谷;再向外一百里交纳米。甸服外缘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的地域叫侯服:侯服靠内的一百里地域为天子负担各种差役;再向外二百里为邦国负担差役;再向外二百里负责侦查候望,维持治安。侯服边缘向外延伸五百里的地域叫绥服:靠内的三百里地域,揆度王者之文教,结合民俗民情加以推行;再向外二百里地域则奋扬武威,维护王者之境。绥服外缘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的地域为要服:靠内的二百里地域按王者之教和平相处;再向外的三百里地域,相约守法即可。要服边界再向外延伸五百里之地为荒服:靠内的三百里地域,沿袭当地风俗而又加以羁縻;再向外二百里地域为流徙不定的部族。——《尚书*禹贡》。《国语》第一篇有载:“夫先王之制:…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绥)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国的都城之内为邑(无主称邑,有主称都),邑外为郊,郊外为野,野尽为疆(边界)。所以说野战,说疆场。天子、诸侯、大夫层层封建,这个叫分封制。

    (3)宗法制

            那么分封给什么样的人,被封建的封地如何传承呢?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制度——宗法制。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更严谨地说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当然这个多妾也是有很多具体称谓的,为了方便阐述,妻以外的都暂称为妾。妻者齐也,妻和夫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只是分工不同,内外有别。所以《礼记*曲礼上》说:“外言不入于梱(kun),内言不出于梱。”而妾基本上相当于高级佣人。妻家与夫家是亲家关系,妾的娘家和夫家不能称亲家。妻生的叫嫡出,妾生的叫庶出。当时的宗法制度,简单地说叫——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的儿子们,嫡长子继承天子位,嫡出的其他儿子和庶子都分封到各地建国,称为方国国君,称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余子再分封立家,成为大夫,大夫嫡长子继承大夫位,别子不再封建,成为士!(“别子为祖,继別为宗”。)也就是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贵族,他们靠什么生活呢,学艺,学技术,学文的叫文士,学武的叫武士。这个过程叫修身。学得技术艺业後应聘打工,给大夫打工叫齐家,给诸侯打工叫治国,给天子打工叫平天下。所以修、齐、治、平是士阶层的生活出路。正是士阶层的出现,使得在周代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的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学派纷呈。奠定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雄厚基础。

    4  巫——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

            天不参与天下的管理,但作为儿子的天子有重大的事件或不明白的事可以向作为父亲的天请教咨询。方式是卜筮,媒介是巫。从“巫”这个字的字形可以猜想: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间贯通的一竖为沟通,两边的人表示这种人(或男女两种人,在女为巫,在男为觋xi)。

            两千五百年前的楚昭王就困惑过一件事:上古时代的人是不是能够登天?!《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有载:“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然後,观射父的回答是:“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在男曰覡,在女曰巫。从巫从見。徐鍇曰:“能見神也。”

        ( 少暤氏衰落後,诸侯九族作乱,民神不分,群类混淆,灾祸接连发生,沴(li,气相伤谓之~)气犹不能尽。颛顼即位後,就任命南正重,负责天事,所有的神祇都属他管理;任命火正黎,负责地事,管理民事,恢复以前的样子,不得相互侵扰渎乱。後来诸侯三苗随九黎一起做乱,所以重、黎二官都不修所职,润余的排列失了次序,正月的设置也与正岁不合历法与天运的次第不符。尧时重新任命“重”、“黎”二氏的後人,不忘旧功,恢复了原来的职务,还设立了“羲”、“和”的官职(见《尚书*尧典》)。!……造历法是上古帝王很重视的事。夏朝以正月为历正;殷朝以十二月为历正;周朝以十一月为历正。大凡三王的历正如同循环,周而复始。天下治理得好,就不会乱了次第,治理不好,连诸侯也不会执行王者的历法。  历王、幽王之後,周室衰微,列国大夫执政,史官不记时日,为君者不行告朔礼,所以历算世家的子弟纷纷出走。有的分散在中原诸国,有的流入夷狄,所以祝祷祭祀的制度荒废而不能统一。)

            巫兼有史的社会职能,所以上古时期的巫被称为巫史圣人。甲骨文的“聖”就是上边一个大耳朵,下边一个口,中间一个人的形状。聖人的工作就是“闻道”、“悟道”然後“传道”;“闻”的甲骨文就是跪着的人,在脑袋旁边画了一个夸张的耳朵,并以手掩口。巫、史分家是後来的事;所以早先的史都是懂巫的,而秦汉以後的史基本没有这个功能了(所以司马迁  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而国学大师张舜徵竟然 据此解释为司马迁对《山海经》是怀疑的,认为只是神话式的描述,不足取信。”真是荒唐!所以专家的话有时候离谱到荒唐的地步。鲁迅先生的判断倒是极精准,一语中的:《山海经》是一部巫书! )。而《左传》、《国语》中多有预测的记载,并且对预测结果是否准确也有说明。《国语》中有“伯阳父论周将亡”、“内史过论神”、“内史过论晋惠公无後”、“内史过论晋文公必霸”、“单子知陈必亡”、……

            巫能通鬼神,其职能也就包含了攘除和医治疾病。《广雅*释诂四》说:“巫、医也。”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医的经络说,很可能就是先民的巫的发现!

            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其地位尊崇,其学识渊博,举凡神灵、祭祀、历史、地里、博物、医药、祸福休咎……无不精通。是帝王师。

            山、医、命、相、卜应该是巫的基本课程!所以巫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至于道、儒、墨、法、兵、阴阳……诸家的分类命名多是後来的事,是巫这棵树蔓延出来的不同分枝。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分析、推理……——为学;一种是,通过心的深邃的感知——为道。

    所以《道德经》上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5孔子与盗跖;老子与孔子;

          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祖上为商朝王室,子姓。商王帝辛(商纣王)被武王伐灭後,太子武庚被封在朝歌承祀先祖。同时武王派自己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协助武庚管理商族遗民。实际上是监督武庚。武王在灭商後不久就病逝了,成王年幼,遂由周公旦(武王四弟)摄政。引起武王诸弟的猜忌,若按兄终弟及,应该是老三管叔鲜继位,尽管周公旦承诺只是暂代成王管理天下,可这事儿谁又能拿得准呢,所以,管叔、蔡叔、霍叔三人联合武庚起事,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先向召公妥协达成同盟(史称周召“分陕而治”),又取得太公望的支持(太公是成王外公),于是,合周初三公——周、召、太——之力将三监之乱平定。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降为庶人。然後又封纣王同母大哥微子启於宋(二弟仲衍同往),续祀祖先。孔子先人从王室降为诸候;

              宋国国君四传至宋湣公,湣公不传子而传弟,是为宋炀公。兄终弟及本是商代制度,但当时已盛行父子相传。湣公次子鲋祀杀掉了叔叔炀公,让大哥弗父何作宋国国君,若弗父何为君,当治其弟弑君之罪,弗父何不肯,就让位给弟弟鲋祀——宋厉公。自己仍未卿,孔子先世又从诸侯降为公卿;因弗父何有让国之徳,所以孔子时代还有人称孔子是圣人之後。

            弗父何曾孙正考父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均为上卿,但非常谦虚,越是得到提拔任命就越是谦虚谨慎,曾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惕励自儆:“一命而偻(lv),再命而伛(yu),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an,稠粥)于是,粥(稀粥)于是,以糊余口。”  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貌卓然!  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为大司马,受遗命佐助嗣君,华父督想弑君,所以先杀了孔父嘉!

            孔父嘉的後人在提心吊胆中生活了几代,到了他的曾孙——孔防叔,为躲避华氏逼迫,索性逃到鲁国。孔子先人,又从卿大夫降为士这一阶层。孔防叔的孙子即叔梁纥,叔梁纥与颜徵在生孔子!孔子,500年前天下是他家的,所以他总是跃跃欲试,心潮澎湃,这也是有血统基础的。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秦文化漫谈——封建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fc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