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47篇《鄘风 君子偕老》
【原文阅读】
君子偕老,副笄jī六珈jiā。
委委wēi佗佗tuó,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玭cǐ兮玭兮,其之翟dí也。
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tì也。
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扬且jū之皙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cuō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zhòu絺,是绁袢xiè fán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译文参考】
她和君子共偕老,头插玉簪和步摇。
举止从容仪万方,如山稳重如水漂,
合身画袍文彩耀。
可是遇人却不淑,如何说她才是好!
文采华美颜色艳,绘羽翟衣耀人眼。
黑发稠密像乌云,不用假发来装点。
鬓旁耳瑱光闪闪,象牙搔头髻上簪,
面容白净又光鲜。
莫非天仙降人间!莫非帝女下了凡!
文采华美颜色艳,洁白展衣耀人眼。
绉纱衣服外面罩,葛布内衣贴身穿。
双眸清澈又明亮,眉清目秀好容颜。
竟然如此美貌啊,国中绝世的美媛!
【字词注释】
(1)偕:一同。此句字面意是与丈夫一同终老,暗含女子守寡之义。
(2)副:用头发编成的发套,古代贵族戴假发。
(3)笄(jī):束发用的钗簪。
(6)珈(jiā):笄上装饰的玉,是身份华贵的象征。玉有六种,所以诗言六珈。
(7)委委(wēi)佗佗(tuó):举止舒缓雍容的样子。此句原文应作“委佗委佗”,古代书写遇重复语词时,习惯在第一字下加“=”符号以示省略,“委佗委佗”即写成“委=佗=”。后人抄写误作“委委佗佗”。
(8)“如山”句:形容人物气质安稳大方。
(9)象服:据《周礼·内司服》,王后礼服有六种,画有各种纹饰图案,称象服。一说,指上面“副笄六珈”的盛装头饰。象即“襐”,盛装。
(10)不淑:不幸。《礼记·杂记》:“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不淑一语……古多用为遭际不善之专名。”此句与开首一句“君子偕老”相应。
(11)玭(cǐ):鲜明华丽貌。
(12)翟dí:绘有雉鸡图案的礼服。古代王后、君夫人的六种礼服中,有揄翟、阙翟二服,此处所言翟,清人马瑞辰《通释》以为即阙翟。
(13)鬒(zhěn)发:美发,黑漆漆的头发。
(14)髢(tì):假发。
(15)瑱(tiàn):发笄两端垂下的玉石,又叫充耳,塞耳、装饰用。
(16)象揥(tì):即象牙制的装饰,可以搔头、摘发。揥,簪。
(17)扬:指眉宇宽阔明亮。《诗经》常以此字赞美女子的面貌。
(18)且(jū):语助词。
(19)皙:皮肤细白。俗语“一白遮百丑”,此处以白皙指代女子的美貌。
(20)天、帝:犹言天仙、帝女。
(21)瑳(cuō):鲜盛貌。
(22)展:展衣,后妃六衣之一。白纱制成的单衣。
(23)绉(zhòu)絺:葛麻制成的带绉的细纱。
(24)绁袢(xiè fán):内衣,犹今之汗衫。诗中展衣是外衣,绉絺是中衣,绁袢为内衣。
(25)清扬:眼睛清亮貌。
(26)展:确实。
【诗歌赏析】
《君子偕老》是叹惜美貌失偶的君夫人的篇章。
诗篇浓墨重彩描绘的服饰,清楚告诉读者诗中女性的身份为一位诸侯夫人,而且十分美貌。旧说多认为,诗中人即宣姜。前文学过,宣姜作为齐国公主本要嫁给公子伋的,结果卫宣公爬灰地娶了她(见《新台》篇)。宣公死后,孀居的宣姜还是不得消停,再次被迫嫁给昭伯亦即公子顽。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左传》的“不可,强之”几个字,是理解此篇基调的关键。宣姜之子已成为君主,娘家人又何必逼她再嫁呢?可是,若卫国有人出于什么目的非娶宣姜不可,他实际握有卫国大权,而且为了得到美人又不惜重金贿赂,那可就自当别论了。所以,《左传》的“不可,强之”,实在是提示读者,看字面的时候要留心。
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开篇就发出“君子偕老”的叹息,“偕”这个词今天还在用,比如某某领导人偕夫人进行国事访问。这句意为她应该是与君子活到老的人。然后,着意从女子佩戴君夫人的首饰、服装如何得宜来进行夸述,甚至惊之为天人。
先说她的头饰叫“副笄六珈”,“副”在这儿指用头发编织的东西,“笄”就是指发卡、簪子或者发钗。“珈”是笄上的装饰玉片,有六种,所以叫六珈,这些都是身份华贵的象征。接着说她“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如山如河”形容她的气派,大方、稳重、安稳,“委委佗佗”据研究应该是“委佗委佗”的误写,形容举止雍容华贵的样子。“象服”就是法服,按照仪制君夫人有几套类似制服的服装,上边画着各种图案,这些图案代表身份,所以叫象服,意为象征她身份的服装。《周礼》记载王后的象服有六种,君夫人的象服种类没有特别清楚的记载,但是也不会太少。
这几句话叙服饰与叙仪容相交叉,辞藻工美,极力渲染其服饰的鲜艳绚丽,仪容的雍容华贵。写出了君夫人的漂亮,不仅体现在五官长得好、身材好,而且作为一国之母,穿上法服、戴上国君夫人的首饰以后,真的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光彩。
可是接着来了一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不淑”在这里不是不善,而是不幸的意思,这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在《礼记》中,“不淑”就可以解释为不幸,王国维先生也说“不淑”这个词古代多用于遭际不善。因而这句诗不是说“之子”,也就是这位女子不善,而是说她的遭遇不好。“云如之何”就是让人无可奈何的意思。所以,诗实际上是表达惋惜和哀叹,她本应该是与君子一块老去的夫人,她穿着得体、气象庄严,但命运却是那么糟糕。
接下来第二章写宣姜如何美。“玼兮玼兮,其之翟也。”“玼”和《新台》中“新台有泚”的“泚”意思一样,都是指光灿灿的样子。“翟”是一种长羽的鸟,野鸡,又叫“雉鸡”。古代君夫人的礼服上要画很多野鸡图案,非常漂亮。“鬒发如云”的“鬒”就是美丽的、黑漆漆的。“不屑髢也”说她不屑于戴假发,因为头发多。“玉之瑱也”,这个讲她头上佩的玉,“象之揥也”,指她的簪子上镶嵌着象牙制的装饰物,这种发饰可以搔头,也可以摘发。
接着说“扬且之皙也”,“且”是语词,“扬”在《诗经》里出现了好几回,主要指人的眉宇之间,眼睛的上半部分及其以上部分宽阔明亮。“皙”就是白,就是说脸色白皙。接着“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说你怎么长得像天仙一样,像帝女一样!
这一章“也”字很多,清代牛运震说这一段老是用“也”字,使这个调子非常有光彩,有逸兴,气势就要飞动起来,不让人觉着重复、累赘。说“胡然”还是在赞美,就是你干嘛长这么漂亮,你怎么这么漂亮,从这儿开始就有言外之意了。二句神光离合,仿佛天仙帝女降临尘寰,无怪乎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诗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并谓“‘山河’、‘天帝’,广揽遐观,惊心动魄,有非言辞可释之妙”。
如果联系宣姜,宣公死了之后她费了好大劲让儿子上台,可儿子小、力量太弱,只能投靠有权的昭伯,而且她的娘家齐国也希望她再嫁一回。虽然她可能不愿再嫁,但很无奈。诗人对此深表同情,女子长得太过漂亮,美丽也可能给她招来了灾难。读到这里也令人百感交集,同情和珍惜她的美丽,同情美丽而又命运不济的人。这是诗的人道主义。
最后一章,“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展”是外衣,“绉”是中衣,“绁袢”是内衣。总而言之,她穿了几层衣服,这就是古代贵族的服饰,非常讲究。“子之清扬”,“清扬”是指她的眼睛清亮。“扬且之颜也”,“扬且”就是额钁明亮。“展之如人兮,邦之媛也”,说这个人实在是邦国的美人,国色天香啊。仍然赞美她漂亮,含有惋惜之意。
这首诗即使不和宣姜相联系,也可以肯定是在写一位贵夫人,她风姿绰约、迷倒众生,但丈夫早死而守寡。说老天爷把她造得这么美丽,给她这么一副形貌,为什么又给她那样糟糕的命运?首章的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这是无限的同情,也是无限的哀伤。天地有缺憾,人间有惋惜。
这两章造句齐整,意象迷离,所以陈继揆《读风臆补》说:“后两章逸艳绝伦,若除去‘也’字,都作七字读,即为七言之祖。”两千多年前的诗,今天读起来仍然那么让人动情。虽然它写的是一个贵夫人,但无论是谁,命运不好都值得同情。男性强权社会,女性的美丽也是她的不幸。这首诗显示出诗人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实际上就表现了一种很宽广的慈悲心。
【《君子偕老》学习的反思探讨】
对美人是讽刺还是同情
《君子偕老》一诗的主旨,除清魏源《诗古微》以为是哀夷姜之诗外,古今各家多从《诗序》之说,以为是刺宣姜之作。《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
《毛诗序》并未明言“夫人”就是宣姜,是老儒郑玄言之凿凿:“夫人,宣公夫人,惠公之母也。”宣姜在公子朔害死公子伋之事上或有参与,但两次嫁人都不是她能做主的,所以“淫乱”之说,就是强人所难。自此以后,诗篇一直被作为指责宣姜的篇章看。
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显然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国君之妻)。而朱熹《诗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为服饰仪容之美乃是反衬宣姜人品行为之丑。在这点上今之学者又多从朱熹之说。
直到清末才有变化,清魏源在《诗古微》中援引金文,考证“不淑”一词在《左传》《礼记》中的使用,提出诗篇为“哀贤夫人之诗”,所谓贤夫人就是卫宣公前任夫人夷姜。有记载说她因为宣公强取宣姜而自杀,这是魏源的主要理由。
然而,就诗篇对诗中人的美丽的惊叹,应该说宣姜的可能性不小,次章与末章用赋法反复咏叹君夫人服饰、容貌之美。次章起始“玼兮玼兮”六句与末章起始“瑳兮瑳兮”四句复说服饰之盛,次章“扬且之皙也”三句与末章“子之清扬”四句是复说容貌之美。
最重要的是,诗篇的歌唱是对一位丧偶女性的同情,而不像后来儒生想象的那样是鞭挞宣姜。实际上,如《新台》篇所显示的,诗人对宣姜是抱有一定同情之心的。无论如何,魏源调整了此篇的情感基调,是其不小的贡献。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的萌生(2):古代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但是《诗经》里的诗,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诗。最早的诗应该产生在文字诞生之前,是先民的口头创作。因为当时还没文字,无法记录下来,只能由口头传播,日长月久之后,有的就湮没无闻,有的则在传唱过程中被改得面目全非。真正最早产生的诗,早已不复存在了,我们在今天很难想象出其真面目来。
《诗经》中最早的诗产生在西周初年,而这些诗已不是粗糙的民谣可比,诗的起源应该比这早得多,西周以前(前1046年以前)才是中国诗的起源时期。因此,中国诗的源头应该到《诗经》以外去寻找。在《诗经》以外的先秦古籍中,零零碎碎地记载了一些古代歌谣,其中有一些诗明显早于《诗经》。虽然这些歌谣在记录下来时,不免被加工整理过,但比起《诗经》里的诗来,仍然显得更古朴、更原始,也就是说更接近诗的源头。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古代歌谣,可惜大多属于后人伪托。例如在《古诗源》中,被沈德潜称为“肇开诗声”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歌见于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据说在尧帝时,一个80岁的老人唱此歌。但是皇甫谧是晋代人,距离传说中的尧帝有两千年以上,他怎么能听到这位80岁老人那时唱的歌?而且这首歌中表现出来的“凿井”、“耕田”是农耕社会的经济生活,这与“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思想,都不可能产生于以狩猎为主的没有帝王的原始社会,因此这首诗绝不是“肇开诗声”之作。
《周易》是一部较早的作品,虽非一时一人之作,但最早的可溯源到殷周之际。在《易传》中,有不少实为当时的歌谣,例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显然,这原是一首情诗。再如:“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是写夫妻共同劳动。再如:“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是写一个人进退维谷,手足无措,唯知伤心哭泣。又如:“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说一个人处事要有忧患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以看到,《周易》中那些歌谣,涉及范围很广,有劳动的内容,但大多与劳动关系不大。
《礼记》虽是西汉人编定,但多数采自先秦旧籍,因此可视为较古老的书,其中有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古人祈求平安、祈求丰年的祝祷辞。《史记》中引用的《麦秀歌》,假托箕子所作,涂上一层政治色彩,但这明显是一首情诗,是少女失恋时唱的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已采用兴的手法,其产生年代不会比《诗经》更早。倒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显得更古朴一些:“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分明是一首二言诗,应早于四言诗。
总之,在《诗经》以前,应该还有更古朴更原始的诗,这才是中国诗的源头。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在钟鼎文、甲骨文中,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古老的诗。
参考书目:
张国伟《中国诗歌发展史·上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