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次失败的“双人舞”

一次失败的“双人舞”

作者: 40班LQ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22:17 被阅读0次

    文/LQ

    最近通过学习吴伯凡老师的课程,我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你所做的一切,只有被外界正确感知了,才会产生你想要的效果。这就如同跳双人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两个参与者,且步调一致,才能被称之为双人舞。

    那么知道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从沟通的角度来说,无论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多么的口灿莲花,如果对方没有接收到你想要表达的要点,那么你的口舌就白费了。

    从社交的角度来说,无论你的出发点有多么好,如果你的行为没有被对方认可,那么你的行为也是毫无意义的。

    这是为什么呢?

    一次失败的“双人舞”

    如果我们理解了,科学家是如何解释“声音”的,可能会更加理解这个结论:

    (以下内容摘自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①声音源的振动引起介质振动→②到达人的外耳廓→③传到内部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我们的中耳内部还有三块听骨连接了鼓膜与耳蜗,它们起到了杠杆放大的作用,放大的幅度差不多是10~18倍)→④传入内耳,内耳的振动使耳蜗的液体出现波动,并以此推动纤细的毛像风吹杨柳一样摆动,对应的毛细胞因此产生容易被大脑识别的声音电信号→⑤大脑对这些电信号进行处理→⑥我们听到了声音。

    也就是说我们听到的声音,其实是声音源的振动和人耳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的社交和沟通等行为同样也需要我们自己、我们互动的对象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效果。

    一次失败的“双人舞”

    我是一个很不擅长社交的人,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以上的认知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参加了一个写作群,群里的人素质都非常高,即使素未蒙面,大家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好感和信任感。

    我非常喜欢里面一个叫YY的女孩,她的文章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发现,当她在群里发消息,要来北京出差,希望能见见当地的群友时,我响应到,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联系我。

    这是我犯的第一个错误:

    YY的出发点是,见写作群的群友。

    我的出发点是:如果需要帮助,可以联系我。可是YY的本意并不是来寻求群友帮助的,所以我们两个不在一个频道上。

    当YY到北京以后,她和另外一个群友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地点,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这时候我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因为YY约的时间,正好是我和家里人约好了,去看演出的时间,所以我就抱歉地说时间冲突了,这时候我又说了一次“如果你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直接说”

    这时候我犯的错误是,不仅和YY是两个出发点,还多了两项,一是把自己的好意强加给对方,却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以及对方是否认可上,二是表达过于简单,而且也不太委婉。

    通过这件事,我充分体验到,吴伯凡老师说的,认知是个双人舞的比喻的贴切性。

    我们的社交活动也是个双人舞,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出发点和感受,即使它是善意的,如果你不和互动对象相配合,不仅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次失败的“双人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gi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