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阵关闭朋友圈的浪潮,但是关闭得了朋友圈,关闭不了下一个“朋友圈”。
人必然会随着大势而改变自己的社交软件使用习惯,但是分享的心态却不会因为平台的改变而消失。
我梳理了下自己社交软件使用情况:
2007年-2010年 QQ空间(个性签名、说说、空间日志、空间相册) 我上传了很多图片、日志和状态;
2009年-2013年 校内网(Facebook)我上传了很多图片、日子和状态,另外分享了很多“实用”文章;
2011年-2014年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我其实没怎么参与,更多是工作原因使用的;
2013年-2017年 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我发了很多朋友圈心情状态,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也写了很多文章发布在公众号;
这是大概的时间段,不是特别精装,每个社交软件不是单独使用的,总是和其他社交软件更迭使用,直到他们彻底退出生活圈。
一直都在抵制社交圈
2011年之前是PC端的天下,2011年以后移动端慢慢兴起,而我就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改变我的社交阵地,但是我核心的生活本质却没有感受到有任何改变。
在使用QQ空间和校内网的时候,我有两个时间段喜欢去check自己的账号。第一是早上一打开电脑,遍览朋友状态,网上有个段子,面对“朋友圈”更新的内容,自己就好似拿着朱笔批阅奏章的皇帝,批下已阅,批下意见;第二个时间段是我自己更新内容以后,喜欢去看看是否得到朋友们的“批阅”。
这种状态从PC端一直辗转到了移动端。新浪微博和微信的主要阵地在一段段,这个时候的习惯更差,因为手机随时随地在身边,不需要电脑开机关机这么麻烦。早上一睁开眼check和晚上睡觉前check朋友圈是否发生了什么大事,更是成为了一种习惯。
抵制“朋友圈”不是到微信才出现的现象,校内网、微博的时候都有这些声音,甚至外国人也在抵制Facebook。
我一个美国的朋友,是Facebook的重度用户。我们一起做学期的论文,每次一起正式写论文前,她总说让我先check下Facebook。过段时间又忍不住和我说,不能再用Facebook了,很影响我学习,要抵制。
你看,和我们想要抵制“朋友圈”一样的性质。社交垃圾信息困扰的是全世界的人。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知道,社交网络上的更新,99%以上的内容和自己毫无关系,没有任何营养,堪称为社交垃圾信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忍不住要去check呢?
“朋友圈”将会永存
现在很多好友的朋友圈状态都变成了内容仅可见三天,也有很多人屏蔽了朋友圈,微信也尽量在技术上帮用户去克制朋友圈。也许微信的朋友圈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圈”却不会消失。
我们这代80和90年代的人,“朋友圈”开始于QQ空间,成熟于校内网,发展于新浪微博,爆发于微信朋友圈。
回想父母那一代,虽然没有社交网络,其实“朋友圈”也是无处不在。麻将场、菜市场、饭桌酒桌……这些场合就是父母那一代朋友圈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他们分享谁的孩子考了第1名;谁的孩子考上了什么学校;谁的孩子考上了公务员;谁的孩子出国读书了;谁的孩子结婚了;谁的孩子生小孩了;谁的老公出轨了;谁家又买了一套房子……
在这样的社交场,是一场看不见的刀光剑影,看似平和,实则内藏杀机。回到家以后,这些窥探了别人隐私的人,看到了别人的光鲜,感到了自己的落寞;如果光鲜的是自己,就像现在朋友圈一条新的内容被点赞一样开心。
到了我们这一代,菜市场、麻将场这些社交场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被取代了,所以社交朋友圈慢慢从线下转战到了线上。因为我们受过了更好的教育,我们有机会活在信息更丰富的时代,所以我们的朋友圈相比于父母那一代也随之升级。但是本质却不变,还是有人秀恩爱,有人晒娃,有人晒事业,有人晒旅行,有人秀知识渊博,有人分享“干货”……
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从线下到线上,从校内到微博到微信,每一次的转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社交的本质——窥探别人隐私的心理和期望得到关注的心理。
每一次社交战场被抛弃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大抵是这个社交战场充满了垃圾信息,加了许多不得不加的好友,分享了许多不得不分享的垃圾信息,觉得自己宝贵的时间被这些垃圾信息占领,所以很多人选择离开。
我们不是没有分享的欲望了,是我们不想和不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现在微信朋友圈,大部分是连面都没,身边的好友也越来越多的被微商侵占,你永远朋友圈谁会成为下一个微商。微信好友上限50000个,对于一个正常人的社交来说远远足够,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出现了5000个人不够加的人。
第二个原因,大抵是有一个新平台出现了一个更吸引人的社交功能。
总是不断有新的平台出现,吸引用户;校内网刚出现的时候,比QQ空间分享个性签名和说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通过学校的网络找到自己曾经的高中同学、初中同学,小学同学,那些失去失去联络很久的人,突然能通过这种形式找回来,就变成了很多人用校内的动力。那些久久不曾联系的人,你加上了好友就能窥探他们的隐私。原来这个同学结婚了;原来这个同学出国了;原来这两个同学谈恋爱了……
新浪微博的出现,一个人大量名人的入驻,很多人窥探名人隐私的心情尤其强烈;另外一个被用户喜欢的功能是没有最近来访记录,这被称为暗恋者最好的社交武器。不管你是否加他好友,你都可以查看他的微博内容,并且不着痕迹。很多人都在偷偷关注着自己的暗恋对象,他是不是交了新女朋友,他是不是换了工作等等内容都通过新浪微博来推断蛛丝马迹,然后得到心理满足。
微信的出现,则是因为新浪微博太开放,信息太杂乱,然后微信变成了一个很封闭的社交空间,朋友圈仅自己的好友能见,所以很多人觉得隐私性更好,他们也更乐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心情。
当然,现在微信朋友圈已经基本成为垃圾战场,很多人都开始逃离,等待下一个新的社交战场。
会消失的微信朋友圈,不会消失的生活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可能会随着用户不堪垃圾信息的困扰而逐渐消失,但是生活中的“朋友圈”是不会消失的。
因为人都有分享的欲望,这么好的天气,我在国外度假,真是人生赢家;老公对我超级好,半夜去帮我买喜欢吃的东西,这一波恩爱不秀都对不起昔日看不起自己的姐妹们;我儿子真是厉害,小小年纪才艺表演这么棒;……这些都需要有个平台来宣泄,有人来和你social。这是人的本性。
除了分享欲望,人还有窥探的欲望,虽然自己过得不如意,但是很想看看别人过得怎么样。那些不如我的过的比我好了,哎,真气人;那些原本比我好的,正在经历离婚,总算给我点心理安慰;我的EX们(不仅指男女朋友,也包括同学、同事、亲戚)谁最近意气风发,谁最近情绪比较低落。
你看,总是需要有下一个社交战场,来承载这些窥探和被窥探的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