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这个月第5篇文章。
平均4天一篇的速度,并不高产。凭心而论,质量也并不高。但是我还是希望能继续坚持。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恐惧。
我蛮喜欢看书的。不完全统计,今年看了27本书。平均一个月两本多一些。其实量不算大,按理说质量应该有保证,也就是至少能消化书中大部分内容。然而回头想想,完全想不起看过哪些书,想不起那些书具体有什么内容,自己又从这些书中,学会了什么。这件事曾经让我苦恼过好一阵子。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一幅图
不幸的是,我坚信,我是站在中间的那个人:只要继续坚持阅读,总能冲破迷茫,看到最美的风景。于是在对“想通”之后,我持续无脑阅读,可笑的是,对此我还洋洋得意。
直到某次跟朋友聊天,聊到一个热点事件,正好可以用某个我读过的知识点解释。在那一瞬间,我第一次认为自己终于踏上第三个阶段,一股热流涌入心头,打通任督二脉,双目炯炯有神,姿势摆好,准备慷慨激昂地对那个事情发表不一样的高深见解。当时脑海想的,就是如何接受朋友崇拜的目光和谦虚地接受赞美。
然而,话到嘴边,却突然哑了。因为我发现,我对那个知识点的确有印象,也的确理解了,但是却无法表达出来。在断断续续的表达中,话题自然而然地走向下一个热点事件:没了崇拜的目光,没了热烈的赞美,有的只是我一个人孤苦的悔恨。
本想偷偷拿出手机查一查那个知识点,以便能很好地“背”出来,却发现我连关键词都说不清楚,更无从查起。也就算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思考,阅读的第二阶段,真的是这样的吗?可是踩在脚下的书本,是实实在在的,其中的知识点,却是飘在空中?
没有输出,输入就没有价值
出于对自己“学霸”的自信,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来不做笔记,从来不记录知识点,从来是万书丛中过,片字不留下。也一直觉得,其实我已经懂了这些知识,只是没有遇到相似的事情,所以没有触发大脑相应的记忆点,才回忆不起来。但是这次明明已经触发了记忆点,为什么还是无法外显出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没有输出,输入的就没有价值。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我的处境。因为我一直处于阅读的第一个层次,我称之为,无脑阅读。
1、无脑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有上下文的铺垫和解释,所以对于一个知识点,只要作者文笔不差,读者有基本的理解能力,一般都能完成知识的传递。但是这种传递,是单向的,更是读者不需要多动脑的。就像看一部文字电视剧,只要顺着剧情发展去看,都能看懂。但是这种无脑阅读,收获之少,是远远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2、复述阅读
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很早就发现无脑阅读的弊端,他们寻找能更好地将知识纳为己用的方法,于是他们进入第二个层次:复述阅读。当遇到一个知识点,他们不再满足于理解,而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只有试过复述阅读的人才知道,往往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想要完整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而不是死背)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知识点甚至要反复看两三次才能勉强复述。在这种训练下,知识点已经不再是飘在空中,而是被一脚脚踩在地上,变得踏实。
3、写作阅读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不满于口头的复述,而是希望能将知识点变成文字,传播出去。这就到了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写作阅读。如果说,理解的难度是1,复述的难度是3,那么写作的难度就是8甚至10。因为语言的丰富性,复述时能利用举例等方式,甚至还能有一定的互动,能较容易地将知识点表达、传递出来。但是如何用精简的文字,单向地将这些知识点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往往需要成倍的时间进行思考、打磨。
通过理解,复述,最终变成文字,输出到外界,这些知识点才算经过千锤万打,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这样的阅读,才是最脚踏实地,而到了此时,才能做到和友人对话、写作时,对各种知识进行引用,并针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
毕竟,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举重若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