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3708/af8a7cb49f56af1f.jpg)
今天,我读到的是《远处的青山》中的一篇散文——自然。
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从没有过用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去描述她。
我没有描述过,证明我心里没有动情,或者对她的感觉是淡漠的。
我们口中说热爱大自然,可是我们真能看到大自然的一切吗?能看到她所做的一切吗?
她是日日新,又好似亘古不变。在她的怀抱里,我们有的时候做好事,有的时候又蹂躏她。然而,她都统统接受了。迎你来,送你走。
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自然!她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我们不能越出她的范围,也不能深入她的秘府。不问也不告诉我们,她便把我们卷进她的旋涡圈里,挟着我们奔驰直到倦了,我们脱出她的怀抱。
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
我们活在她怀里,对于她又永远是生客。她不断地对我们说话,又始终不把她的秘密宣示给我们。我们不断地影响她,又不能对她有丝毫把握。
她里面的一切都仿佛是为产生个人而设的,她对于个人又漠不关怀。她永远建设,永远破坏,她的工场却永远不可即。
她在无数儿女的身上活着,但是她,那母亲,在哪里呢?她是至上无二的艺术家;把极单纯的原料化为种种极宏伟的对照,毫不着力便达到极端的美满和极准确的精密,永远用一种柔和的轻妙描画出来。她的每件作品都各具心裁,每个现象的构思都一空依傍,可是这万象只是一体。
……
美句太多,读起来使人动情。
我的感受
对,看这篇文章,看作者写自然的品行,为自然唱赞歌,打开了我的认知,让我感受到了生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现实感。
而我欠缺的,或者说文学家们他们所描绘的物体,就是比常人更多了一分的看见和感受力。
感谢这篇文章,让我的视线里又多了一个日日相处的身影。
读完,我再去看作者是谁。哇,原来是歌德!
这种视角,这些词语丰富、拨动心弦、引发情感的文字来自伟大的歌德。
我想到了去德国旅游在法兰克福城市中心看到的歌德故居和他的雕像,想到了中学时读过的名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3708/f6329bb48e43e5f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3708/cfd910511b8ddf7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3708/4a5125812d87710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3708/62375bbc3afb9b4e.jpg)
当我在他故居前拍照留影的时候,恰好有一群国人旅行团在故居对面的楼上用餐。男领队给大家介绍说,这是歌德故居,歌德是“高干子弟”。
的确,富裕的家庭给了他巨大的写作空间和自由度。他不仅写出了著名的《浮士德》等作品,而且从政担任高官。他兴趣广泛,除过职场和造诣深厚的文学,在生理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成果显现。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出身于富裕市民家庭,青年时期为德国狂飙运动主要代表之一。早期重要作品有《葛兹·冯·伯利底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和《维廉·麦斯特》。
度娘介绍
恩格斯说过:“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甚至曾经把歌德和黑格尔并提,给予高度的评价,称“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学家黑格尔对歌德的思路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准确地指出,“歌德的初始现象并不已经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