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B站,年轻人可以学手艺:
享受科技的魅力:
可以自由表达成为网红:
但真实的年轻人是这样的:
在B站,热爱等于打游戏,打游戏的年轻人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但实际上打游戏的年轻人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B站中年轻人享受的城市繁华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住的是群租房,可能某天上厕所发现厕所里先后出来一男一女;半夜睡觉隔壁传来哼哼哈哈的奇怪声音;从来不去公用厨房偶然路过发现室友扔的垃圾生了蛆......
B站上的年轻人手拿飞机票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但实际上,中国有11亿人没坐过飞机,我这个年轻人唯一一次坐飞机,还是公司组织团建。
赛车、跳伞,更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只能在网上看人眼红的事。
0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年轻一代人比老一代人整体优秀那是必然的。
所以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长辈的自信堪比罗永浩,年轻人根本不会在乎这些评价。
科技、文化、城市实际上年轻人也没有那么在乎。
年轻人在乎的,是为什么如今找个对象这么难,为什么大城市的房价那么贵,为什么我那么辛苦地读书毕业后混得却远不如那些花钱留学的同学。
很多人虽然从小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但缺乏自由探索自己兴趣的环境。
我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大概是玩泥巴、捉田鸡、钓小龙虾、看电视。
我10后外甥女的兴趣爱好是吃东西、看动画片。
兴趣爱好这个东西,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需要的是培养,而非发现、选择。
不过长辈们确实要向少数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网红致敬。
因为假如没有大量年轻人送快递、开滴滴、在水果摊削水果、在餐厅端盘子、在工地搬砖、在工厂当卓别林,又怎么撑得起精英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年轻人拥有更年轻的身体这点没错,但却在秃头平均年龄上完爆上一代人。
年轻人能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文化、价值观也没错,但是上一代人容不下,所以年轻人也只能选择性地“容得下”。
在文化领域中,年轻人正努力地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
因为我们,所以出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样的小说,但是前浪鲍毓明还将继续浪。
因为我们,拍出了《少年的你》这样的电影,但是留守儿童问题、校园暴力问题还在不断发生。
后浪不需要前浪的祝福,因为社会资源掌握在前浪手中。
如果前浪非要祝福后浪,那么,加薪吧,前浪!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