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的散文时,我常常读着读着,就骂骂咧咧起来。
我并不敢非议林清玄的文章,毕竟人家也是知名作家,作品几乎可以等身,更何况人已故去,我岂敢造次。
只是因为如果是看他的文章,在我如今的年纪来说,已然是看不下去了。即使看,也是一目十行,权且当做一种消遣。
而我是在逐字逐句地读他的文章,因为我是把朗读作为一种健身项目,因他的散文比较短小又通俗易懂,才被我选中。
但是我在朗读的时候,又偷懒得不想去预习,总是张口就读,这样就难免受不了文章中的一些措辞造句。
渐渐的,我了解了林清玄作为一位学佛、信佛的居士,又是宝岛人,选词用句与大陆还是有些不同,因此导致我在朗读的时候,时不时感到语句别扭。
他常常将我们所习惯的词语颠倒来写,也许这是宝岛的习惯吧。比如,“朴素”写成“素朴”,“芬芳”写成“芳芬”。
也常常会将两个相近意思的词语重新组合成一个新词,这样就造成文章看上去会明白,但读出来就让人有些懵懂。例如,玄想、交煎等等。
这种用词习惯几乎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文字特点。我在开始读时很尊重原作,总是一字不改地朗读。
也因此由于词语绊嘴而导致读错,这就需要我不断地重新编辑,便不由的让我骂骂咧咧起来。
这样的次数多了以后,我便心生一念。我读文章原本是为了健身炼气,并非为了传播他的文章,那就应该是我读文章,怎么自如怎么读,而不能是文章读我,怎么难受怎么受吧。
于是乎,再读时遇到这类词语,我就直接按我的习惯读。遇到难读的部分,例如林清玄常常喜欢引用佛经中的语句,对于这一类引经据典的段落,我就直接整段跳过,文章的意思也并没有因为我的删减而感到不连贯。
如果遇到读出来拗口又不好理解的词语时,我就用通俗易懂的词语代替。如此一来,朗读一下子变得顺畅多了。一篇文章常常能够一气呵成地读下来,再少有磕磕绊绊的情况。
这种朗读法,让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自如感。那就是如何朗读我做主,朗读者说了算,作者又奈我何。
至于读谁的文章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读得开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