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39

作者: 七色黑白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10:22 被阅读0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事实如此:

    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智商就具备了上升的条件,当我们把某个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与行动之中之后,智商就开始事实上拉升—— 可若是不应用,不行动,生活无改变,而那智商不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你天天都看得到,有些人在行动,有些人无所事事,于是,有些人的“智商”天天在攀升,另外一些人的智商永远保持在初始的水平—— 当然,相对来看,必然是在不断“跌落”,因为水虽然涨了,船却沉了。

    事实上,我们早就定义过聪明(其实也就是所谓“智商”的表现):

    脑子里有多少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关联……

    再进一步,我们把概念及其关联当做自己“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用来不断吸取新的概念与关联,必要的时候更新甚至替换旧的概念与关联;与此同时,启用元认知能力不断审视整个操作系统的有效性…… 事实上,这就是所谓“智商”的运行机制—— 挺简单,也挺清楚。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若干个角度为大家分析过“长期”这个概念(你可以查看2月20日的文章回顾)。事实上,在这个专栏里的整个内容中,“长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很多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操作系统”里根本就没有“长期”这个概念,所以才终生吃亏且不自知。可又有多少人即便是自己的“操作系统”里有“长期”这个概念,却也没有建立清晰准确且必要的关联?上一期的文章中,大家也看到了,很多人只不过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把“长期”与“有用”这两个概念以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方式联系起来,于是“抱憾终生”。

    我们还举过例子,很多人不小心把“碎片化”这个概念和“学习”联系起来,就耽误了自己;事实上,与“碎片化”这个概念可能产生关联的,并不是“学习”,而更可能是“时间” —— 碎片化的,只不过是时间,而不应该是学习。

    再举一个例子,我和很多人一样鄙视甚至痛恨所谓的“速成”。不过,让我们拆解一下:所谓“速成”,其实就是“快速”的“成功”…… 可问题在于,这的确是事实:“快速”这个概念,根本就不应该与“成功”产生关联;可另外一个事实也是客观的:“快速”与“入门”是可以关联起来的,并且,“入门”这事儿不仅要快,还要特别快,否则起步永远在门外徘徊?(…… 一口气三个例子奉上,够你震惊一下的了吧?都是你原本应该想到,却长期忽视的关联呢!)

    操作系统跑起来,底层是概念与连接,上层运转的主要是什么呢?两样东西:

    价值观

    方法论

    我们的概念定义都很简单直白: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不断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所谓的“方法论”就是不断思考“如何做?如何改进?”

    你可能早已经想到了:

    价值观决定选择的质量(选择是人生头等大事)

    方法论决定选择后行动的质量(行动构成人生)

    这个专栏的读者,绝大多数已经体会到“智商提高”的整个过程。从开始了解“注意力”这个概念的定义,到价值观的形成:注意力> 时间> 金钱,到选择上的更新,再到后继的行动,比如,“不那么在意所谓的热点新闻了”,再到“开始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而后,生活必然发生变化,因为选择发生了变化,行动发生了变化。

    再比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期”总是更有价值的考虑因素。于是,概念上我们深入理解了长期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长期”这个概念与很多其他的概念关联起来,比如,“判断知识是否有用的时候加上一个维度:长期”;再比如,“赚钱”这事儿也一样要加上“长期盈利”才更有价值…… 进而,我们更新了关于长期的价值观:长期的更好;这还没完,我们还有各种相关的方法论开始“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活在未来,既然如此,我们要想办法知道长期究竟有多长?哦!原来可以通过专注、行动与努力,把自己的“长期”变得比别人的“长期”更短一些…… 厉害了!

    今天我们想要研究所谓的“智商”。智商是什么?有很多种定义的方法,其中有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定义:

    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是“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解决问题”,也是很强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智商高的表现……)

    于是,我更容易接受这个论断:“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里有妥协:就算有一部分是天定的,也只是少部分……)于是我们的价值观更可能成为这个样子:

    认为学习与行动比天分更重要(学习与行动是大部分的成因,而天分是少部分的成因……)

    于是我们的方法论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我们更容易接受之前提到过的事实:

    刚开始肯定做得不够好,做得多了,做得久了,就会慢慢好起来 —— 至少好到足够好的地步……

    于是我们的选择变了,我们的行动变了,于是我们的生活变了:我们开始变得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那些不学习、不行动的人的看法—— 他们的看法不可能是对的嘛!

    说了这么多,其实相当于过往内容的一个提炼或者总结。那有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可以用来提高智商呢?有!我们是有方法论的人嘛—— 起码,即便是在没有方法论的时候,也要一直琢磨方法论究竟在哪里?

    很简单:调整关注焦点。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下是一张著名的图片。你把注意力往上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一个少女,你把注意力往下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个老太太……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刚开始你只能看到一个形象,多看一阵子,你竟然就可以同时看到两个形象…… 我们的大脑很神奇。

    很多的时候,在一些小事儿上,只因为关注焦点不同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巨大的差异。这样的例子很多,讲出来最令人震惊的可能是这个:

    人们在选书的时候关注的焦点非常不同。

    乍一想,选书、买书、读书,这是多简单的事儿啊!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常常在封面设计上,在书名上,还有的人关注焦点在腰封上,看“哪些牛人推荐了这本书”…… 甚至有些人的关注焦点在书的价格与页数的比例上,估计你听过这样的评论:“这么薄的书,咋卖这么贵?!” —— 他们买的不是知识,而是纸张而已。

    两分钟讲清楚,让你把关注焦点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

    看版次

    看印数

    看出版社

    看参考文献列表

    …… 这些东西,常常在书的最后几页。多次再版、多次重印、每次印数更多的书籍,相对质量更有保障(虽然不是绝对);而在选择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作者认真罗列的参考文献列表,能让你看出他对一手资料的尊重与研究程度,没有任何(或者有很少很少)参考文献列表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抄袭和搬运……

    书,可是要读进脑袋里的东西啊!怎么可能稀里糊涂就选了,稀里糊涂就读了,稀里糊涂就信了呢?可惜,真的有很多人,活了好几辈子(比如35 岁就是5 辈子了),竟然一直没有调整优化过自己的关注焦点,于是…… 那个惨状你自己想想吧,我就不花笔墨描述下去了。

    其实,“调整关注焦点”,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我们不断说的“打造价值观”的一个实践方法论: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采用不同的价值观去研究某一事物(或者任务);

    调用元认知能力去分析不同价值观带来的不同选择,以及那选择的后果;

    经过比较,选择长期效果更好的那个价值观……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段比我当年在课堂上长期授课,更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智商”了—— 为什么我会如此感受?

    因为那个时候我天天都得干一件事儿: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他们可以被分为若干类的话,那么每一类人看到的各是什么样子?

    因为我有我自己的“授课评判方法论”:

    看一个老师是否会讲课,就看他是否有能力在同一时间里,让不同种类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而这个过程中,本质上我只做一件事儿:“调整关注焦点”。不是“我觉得问题在哪里?”而是,“他们面对的在他们眼里究竟是什么?” 刚开始是很容易困惑的,“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想什么!”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最初的笨拙渐渐消失,各种灵巧逐步“自动出现”,在课堂上,甚至可能只因为学生一个细微的表情,我都猜得到他的困惑究竟来自于何处,又基于他怎样的底层思考……

    于是,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

    经常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暂时把关注焦点从自己身上挪到他人身上),绝对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当然,很多人把这个叫做“情商”,我个人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个概念。

    相信我,试试就知道了,效果奇佳。

    请回顾我们对智商的另外一个定义:“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 解决问题 的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我眼里,所谓的“情商”,其实只不过是 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 的能力—— 换言之,所谓的情商,也只不过是智商的一种,于是,智商也好、情商也罢,都是可以习得、可以培养、可以进步,甚至可以“精进”的,不是吗?又,如此看来,所谓的“情商差”,本质上不过是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动机、有欲望、有情绪、有思考、有反应的人来看,而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机械物件来处理而导致新问题产生…… 于是,经常刻意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观察、感受,当然会“自动”提高情商…… 又当然,在我眼里情商这个概念没必要存在,反正都是智商。

    事实上,任何一次的“操作系统”升级,都是底层“价值观”的升级,不是吗?而价值观的升级,最终表现不过是你的“关注焦点”从原来的某一件事儿上移到了现在更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儿上而已。

    最初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有人当老师,告诉你“你原来关注这里是不对的,你应该关注那里”;然而,更为重要的能力难道不是“我如何才能确定关注哪里更好”吗?如果经过多次摸索(其实就是多次的关注焦点转换试验),最终有根有据地确定一个更好的焦点,那么你就可以当老师了:告诉别人,关注这里更好,理由如下:一、二、三……

    这才是今天的重点:

    转换关注焦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试验、试错,最终选择出来的……

    这里还有更深入的关键:

    每一次的选择,都多多少少有点风险:万一还有更好的呢?

    再一次,绝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这样“不可能做到100% 安全”的地方追求“100% 的安全感”才导致了后面无穷无尽的尴尬。

    分解一下:

    面对知识、面对实践的时候,长期来看,无论如何总是会有更好的选择。

    “总是会有更好的”,意味着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 否则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在继续发展呢?

    这是一种战略性思考: 短期来看可能有最好的,长期来看只有更好的 ……

    虽然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然而,站在当下,关键在这里:“现在我知道的最好的只有我现在能想到的这个!”

    即便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可若是连我现在想到的这个我都没试过、没做过、没做好过,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到了这里可能显得“有点绕”,所以请耐心:

    提高智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整关注焦点”,而这背后,实际上还是“价值观的调整”,如果智商真的提高了,本质上来看就肯定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运转中的操作系统,上层主要是两样东西, 价值观 和 方法论 。

    以上我们用来“提高智商”的方法可以表述为:“不断尝试调整价值观,最终找到更好的价值观” —— 这就是“提高智商”的方法论了。

    于是,在整件事情上,相对来看,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一部分应该放在“如何做”(即,方法论)上去,因为“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等等,确实都是“做”出来的,不做,什么都没有。

    于是,我们对“智商”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另外一个定义与描述:

    所谓智商,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1. 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

    2. 再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3. 再往上则是践行……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正在运转着的“ 操作系统 ”,我们不断习得新的概念,更新或者替换旧的概念,在它们之间不断建立更有效的关联;以此为基础,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价值观,研究做各种事情的方法论,由此产生选择与行动;通过不断践行,反过来刺激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与方法论……

    电脑都可以不断升级呢,我们凭什么不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商3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wa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