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念的力量|敦煌艺术~1

信念的力量|敦煌艺术~1

作者: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 来源:发表于2022-02-13 22:58 被阅读0次

真正的勇士不只是战场上勇往直前的战士,生活中坚持信念、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也是勇士。

背景介绍

作者祖籍杭州,1938年,出生于北京,后来随家人搬到上海,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身体比较孱弱,除此之外,她的学业和生活都很顺利,1958年,20岁的她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考古专业,选择这个专业是出于她对考古的误解,她以为学历史就是看看书,不需要什么体力,很适合体弱的自己,而学考古就可以游遍名山大川,这自然是天底下最有意思的事情了。而实际上,近现代的考古学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田野考古说简单点就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是一件考验体力和耐力的活,而且要餐风露宿,并不是想象中的游山玩水,所以报考考古专业的人很少。不明真相的她就这样开始了在北大的学习。1962年她升入大四,按照考古学专业的惯例,要参加毕业实习,学校安排她去敦煌研究所,从此开启了他与敦煌紧密相连的一生。

敦煌位于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从四世纪开始敦煌的莫高窟艺术开始渐渐发展兴盛,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尊的和尚从中原远游到了敦煌,有一天天色已晚,正当他准备躺下休息的时候,不经意抬头向三危山的方向望了一眼,只见对面的山上金光万道,他被这庄严的景象惊呆了,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西方极乐世界吗?相信这个地方是非常神圣的,于是决定不走了,在这里开凿了第1个洞窟,在洞窟中开始修行,就这样,从乐尊和尚的第一窟开始,莫高窟的营建从此连续10个世纪从未间断,一代代的僧人们开凿了洞窟,在狭小的洞窟中苦修,并创作了大量壁画和彩塑。

如今莫高窟拥有735个洞窟,45,000平米的壁画和2000多个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年轻的她一来到敦煌就迫不及待去莫高窟参观,莫高窟坐落在鸣沙山和三危山的环抱之中,窟里的壁画和雕塑成千上万,她进了一个洞窟,激动的只能说出一个好,再进一个洞窟还是只能说出个好字。莫高窟虽美,那里的生活却十分艰苦,当年的莫高窟几乎与世隔绝,从莫高窟到敦煌县城买东西只能走路,一走就走个大半天,而敦煌县城里总共也就两家百货商店,再加一个卖糖和盐的店铺,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住的是土造的房子,睡的是土炕,晚上动不动就从房梁上掉下来一只老鼠,他们喝的、用的水都是咸的,因为水质原因,喝多了肚子会胀,再加上当时粮食和副食品紧缺,在敦煌研究所,大家吃的永远是老三片,就是胡萝卜片,白菜片,土豆片,导致人人都面黄肌瘦,更难熬的是敦煌冬天的夜晚都在零下20多度,把能穿的都穿上了,人还是会冻醒。听着土墙外寒风呼啸,还夹杂着狼的嚎叫,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不出三个月她就晕倒在莫高窟里,没有实习完就回了上海家里休息,到了1963年,她毕业的时候,还是服从分配去了敦煌研究所工作。他每天进洞窟,参加过高空南区的加固工程,以及遗址发掘清理工作,下班回到宿舍还得学习生炉子取暖,清扫永远都扫不完的尘土,在敦煌待了越久,她的内心也越来越矛盾,一方面敦煌对于一个考古专业的人来说当然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另一方面她在这里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1967年,他与大学生的恋人结了婚,当时的丈夫在武汉工作,虽然成了家,但夫妻二人却过着天各一方的日子,两个儿子只能送到亲戚家寄养。1978年她去丈夫的河北老家,进门看见一个黑不溜秋的孩子,后来他才知道这就是自己5岁的小孩子,而他因为两三年没见到孩子已经不认识了,这事儿,让他下定决心要想办法调离敦煌,但是命运弄人,他的调离申请始终没有被批准,因为当时的敦煌太缺乏像他这样的考古专业人才了,这时候有人给她出了个主意:按照当时说法,半年不到单位上班,就算自动离职,那就可以离开单位了。

于是她便自行脱岗半年,去武汉和家人团聚,全心全意照顾父子三人,但恰恰是这次短暂的离开,让他看清自己与敦煌早就难以分离,他有时候夜里失眠睡不着,起来翻书却发现自己拿起来的还是关于敦煌石窟的书,于是她还是回到了让她又爱又怨的敦煌,孩子则由丈夫在武汉独自照料。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丈夫放弃了在武汉的事业,前往敦煌,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每当心情烦闷或者想念家人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向莫高窟的洞窟走去,石窟教会他怎样在不如意中活下去,比如有个窟里有尊禅定佛,佛的笑容就是一种启示,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能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地的生活。对当时的她来说,既然无法离开也不舍得离开,那不如顺从人生的必然和内心的意愿,留在敦煌,留在莫高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念的力量|敦煌艺术~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wq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