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前后,个人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下半生。
这个问题当然重要,但在日子的兜兜转转和个人情绪的起起伏伏中,却一直没能把它想透彻。今天,姑且对自己以往的数年经历,做一回顾和反思。
1)高考
疫情原因,2020年的高考在7月份的7、8、9三天完成。
想到自己当年的高考,“黑色7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经是26年前的事了。但印象深刻的一幕,是7月22号(或23号)去学校查分数,得知自己考了563分、本科分数线565分时,自己的内心一下子彻底坍塌了,—— 要知道,得知隔壁班某位同学考了600多分时,个人已经千万次在内心里断定,自己肯定也可以考600多分!
心情沮丧到极点,考虑到专科志愿比较热门、录取可能性不大,个人已经在打算回学校复读了。再到后来,得知本科分数线下调了4分、自己被江西省的一所工科院校调剂录取时,已经是8月下旬,距离开学不足两个星期的时间。
不管怎样,录取了本科。于是,屁颠屁颠,去上大学了。
现在想想,无他,狗屎运好!
2)大学
四年的大学生活,平淡无奇。
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了高考压力,日子过得很是随心所欲,心中的底线就是每门课60分。底线定的如此之低,期间补考了两门课,便也是再正常也不过了。
大三时尝试考研,政治经济学。给自己脸上贴金,叫做个人孤军奋战,说难听就是个人瞎努力,只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去准备、去参加考试。
与此同时,跟参加工作、马上实现经济上的独立相比,考研这件事肯定没有放在第一位上,或者哪怕是并列第一。
98年春节后,工作机会迅速得到了落实。这种情况下,后来得知没有被录取时,内心也并没有感到有多难过。
3)经理人
“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兵。”
相比大学生活,职场当然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因缘际会中,经理人成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于是,炙手可热的MBA文凭,成为自己当时优先考虑的选择。
“此处不留爷,爷有豪情万丈!”于是,2001年10月前后,个人选择辞职备考,没被录取。2005年,在职备考,终于如愿以偿。
倘若总结成功经验,一定是后来参加了各考试科目的辅导班,与一群人一起进行备考。那种难得的裹挟氛围,无疑比靠自律一个人孤军奋战更有效率。
当然,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每个人一辈子都在读的,是我们的社会大学。拼背景,拼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拼的无疑是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用眼下流行的说法,拼的是个人的情商,以及与别人进行链接的能力。
而这,也正是2018年9月底以来,从公司内部岗位调整,到2019年6月个人选择主动离开,以及尝试转行金融理财近一年来的深入反思与小结。
4)开悟
当然,以上的反思与小结还远远不够。
疫情期间的上半年,甚至直到几天前,焦虑和犹豫的情绪,一直挥之不去。
毫无疑问,从顶层逻辑角度,自己仍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想法”,一个明确的愿景和对自己的定位。
倘若把时间轴拉的更长,把以往的26年都拉进来,可以发现虽然自己也很努力、貌似很追求上进,但一直没有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作追求的目标,自己也并不认同“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种说法。
于是,生活中的得过且过和随波逐流,让自己的职业发展像山坡上的一块石头,滚到了今天。。。
而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