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孩子们要找爸爸玩,但今天爸爸加班。爸爸说:我都累了一天了,还要陪你玩。)
爸爸的问题,是情绪和事实不分。孩子出生自带边界感,他可以接受爸爸不陪他玩的事实,但是不容易消化爸爸嫌孩子烦的情绪。或者说,孩子爸爸没时间陪他玩,这个正常事实不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任何伤害。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的,是爸爸话里阴阳出来的孩子不懂事不体贴的攻击情绪。
事实上,劳累的父母完全可以不陪孩子玩(不用迷信,或者片面理解,进而僵硬执行育儿书上的陪伴)。但是,不想陪就正常说话,直述事实——我现在很累,想回屋躺着,不能陪你玩。而不要加情绪——你没看见我很累吗?还玩玩玩,我上一天班blabla(开始抱怨辛苦)那么些玩具花那么些钱买的,玩去啊!当时要买的时候又哭又打滚,现在买回来怎么不玩了??
这种攻击情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价值感特别低,陷入分不清事实的情绪内耗,以后他处理人际关系,也会一团浆糊,拉不下脸,不会拒绝别人,任由别人随意侵犯自己的情绪边界(小时候父母就这么随意倾倒情绪垃圾的,这是多么熟悉的感觉啊!)。
不能陪孩子,事不大,可是禁不住父母叠加的业力大。就像我今天说的学习,学习的本质特别简单,学习的过程也十分容易,就是现在,从社会到学校到家长,给学习这件小事额外叠加的业力太大了!孩子的能量全解决业力了,没到学习那一步就累趴下了!就这还能学好,那简直缘木求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