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五天: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战国大才的去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六天:如果秦孝公和商鞅多活30年,大秦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五十七天:咥一口锅盔,品一品世事沧桑!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七天:让我轻轻靠上去,打开你神秘的面纱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二天:“卓氏钱财尽公子提调”是为啥?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三天:秦始皇嬴政幸福过吗?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八天:经济实力的源泉,在乎民间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一天:秦国的法律,真的是全无死角执行吗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五十九天:打开诚信这扇门,探田单、吕不韦旷
-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六十天:吕不韦的朋友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战国相伐混战,秦游离于外
魏国发起“五国相王”,想重振霸业,结果遭拒,引发战国相伐混战。
如此乱世,唯有强大的秦国不与任何邦国结盟,游离于中原的乱象之外。
但却趁着乱势,不声不响结结实实地打了几仗,对山东六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威慑。
1.秦楚大战,楚被迫迁都
第一战是秦楚大战,楚军大败,举国震恐,楚国被迫迁都。
秦国奔袭楚国房陵得手后,楚国朝野震恐,发誓要夺回这个大粮仓。
楚威王命田忌统率楚国的战胜之师,乘灭越声威兼程北上,要将秦军消灭在房陵。
当田忌大军到达房陵山地时,两万秦军却鬼魅般地消失了。正在田忌惊疑未定之时,探马急报:秦军奇袭郢都,王城岌岌可危!
田忌星夜回师,在夷陵峡谷突遭伏击。楚国举朝恐慌——房陵屏障已失,大军主力被歼,唯一凭借的统帅也神秘逃走。
楚威王与所有王族大臣连夜乘舟进入云梦泽避难。三个月后,楚国迁都云梦泽以东、长江南岸的寿春,都城名字仍然叫做郢都。
2.奇兵攻韩,夺宜阳铁山
第二仗,攻取韩国宜阳,夺得铁山。
司马错奇兵战胜楚国大军,楚国被迫迁都后,秦国朝野大为振奋。
回师北上时,司马错向秦公嬴驷上书:顺道出武关,夺取韩国的宜阳铁山。
宜阳地处函谷关以东百余里,东北距洛阳只有数十里,是洛水中游山地的咽喉要塞。
因为这片山地有天下最为富有的铁矿石,所以韩国专门设置了宜阳邑镇守宜阳铁山。
一个月黑风高的后半夜,秦军步兵突然出现在宜阳城下,趁夜全力猛攻。待天亮,韩军铁骑杀出,要一举消灭秦军。 鏖兵竞日,韩军无法撼动秦军步兵的大阵,反而死伤了两千人马。
天近暮色,秦军铁骑神奇地从漫山遍野杀了过来。韩军的宜阳铁骑就这样陷入两面夹击,两个时辰便全军覆没了。
要知道,申不害训练的韩国铁骑也是赫赫大名的天下劲旅,魏赵齐楚燕几个大国无不忌惮三分,可如今竟被秦军一夜之间全部歼灭,秦军锐士之战力令人胆寒。
3.夺取崤山,列国禁若寒蝉
第三战,夺取魏国占领的崤山区域,全面控制崤山。
对秦国战事的前期谋划,司马错始终在壮大根基上做文章。楚国房陵是粮仓,韩国宜阳是铁山。崤山,是与秦、魏、周、韩、楚五国都大有干系的要塞山地。
从位置看,它处在黄河东折处的南部,与桃林高地连成了一片广袤的山塬,向西伸展到华山地带,向南楔入楚国北部的丹水中游,向东则居高临下地鸟瞰三川地区,与洛阳几乎只有百里之遥,骑兵两个时辰便可兵临城下。
崤山地带的咽喉要塞就有三处----东边函谷关、南边武关、西边桃林塞。对于这五国,崤山都有“门户”的意义。谁占据了崤山,谁便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国门。
商鞅收复河西后,只收回了包括函谷关在内的崤山西部地带,其余部分尚处在分割拉锯状态。楚国占据了崤山南部,魏国控制了崤山东南部。也就是说,秦国的武关直接处在魏国势力范围,函谷关外的东部山麓也在魏国手里,崤山所具有威慑力的全部地段,并没有被秦国全部掌控。
从东出争霸的眼光看,只要崤山处于分割状态,秦国东部的封锁就还没有彻底打开,出得函谷关并不能长驱东进。全部占据崤山,就是要使山东六国的门户洞开,而秦国的防守要塞却更加牢固。
在崤山东南部,魏国驻扎了五万守军,洛水河谷以步兵为主,大峡谷以骑兵为主。
司马错提出夺取崤山的谋划后,嬴驷立即带领轻装骑队秘密东来。两日后的深夜,嬴驷进了宜阳,与司马错、樗里疾会齐,君臣三人秘密谋划整整三日,,议决由司马错统一指挥崤山之战,樗里疾总揽后援,嬴驷坐镇咸阳做万一失利的应变准备。
旬日之后,正是月初。夜黑风高,崤山南麓的武关开出了一支偃旗息鼓的步兵,轻装疾进,直扑洛水河谷。天将黎明,魏军正在酣梦之中,突闻鼓声如雷号角凄厉,漫山遍野的黑影潮水般压了下来。日色正午时分,崤山东南便恢复了平静。
三门大峡谷的黑夜一片静谧,唯有大河涛声隐隐可闻。魏军骑兵操演了一天阵法,早已经酣然入梦,连谷口的游骑步哨都不再游动,都呼呼大睡。突然,却闻战鼓如雷杀声震天,火把如同白昼。黑色骑兵神奇地从峡谷深处铺天盖地地杀了出来。
深秋的太阳升起时,原野上沉寂下来,层层叠叠的红色尸体从山外平川一直绵延到大峡谷深处。
此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打出了秦国的威风----一举控制了崤山全部,一脚踏出了函谷关,迫使赫赫魏国忍气吞声,洛阳周室、韩国新郑、楚国郢都尽皆噤若寒蝉,齐赵燕三大国也假装不知道似的默不作声。秦国的威慑力首次覆盖了大河南岸,一股凛冽的寒气开始弥漫中原。
4.东出汾水,夺取晋阳
第四仗,东出汾水,夺取晋阳。
商鞅收复河西,秦国在大河东岸仅仅占领了离石要塞,在河东地带扎了一个小小的钉子,对赵国、中山国、燕国几乎没有任何威慑力。而这三个国家,都是秦国恨得牙痒,而又长期被魏国牵制得无法动手的国家。
中山狼对河西的灾难,已经使秦国朝野切齿。赵国屡次策动秦国西部后院的戎狄叛乱,又屡次参与瓜分秦国。燕国则历来以老牌贵族自居,蔑视秦国,不屑为伍,多次拒绝了秦国在困窘时期的修好请求。
“夺取晋阳!这里是河东腹心。”这次是樗里疾提出的主张。
嬴虔立刻赞同“晋阳不大,却是兵家形胜之地。东南直接压迫邯郸,东北威慑中山,北面对燕国的雁门塞与代地可成攻势。一石三鸟,好棋!”
嬴驷特别地看重司马错的评判,征询他的意见。
司马错亦是赞同,只是此战需太傅出马。
嬴驷断然定板:“夺取晋阳由国尉统一号令,太傅与上大夫襄助。”
月余之后的一个深夜,嬴虔率领一支由公室弟子组成的特殊马队,秘密出了咸阳北阪星夜北上。
西周初期,嬴秦部族曾经三分流亡。一支进入西部半农半牧,后来立国成为诸侯之前,两支较大的支脉进入汾水流域的河谷草地,并定居。
后来北上的秦人便成了后来的赵国。是故,秦人中流传着“秦赵同族同宗”的说法。
其中,一支“赵人”定居晋阳,是晋阳地带极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嬴虔的公室马队,就是要策动这支“赵人”认祖归宗,做秦军的接应力量,事后重新回归秦国。
半个月后,司马错接到秘密消息:嬴虔大获成功。“赵人”已经做好了接应准备。
旬日之后,嬴虔率领的“赵人”勇士与秦军三万铁骑同时发动,内外夹击。一夜之间,晋阳的一万赵军全部被歼。
赵肃侯接报大惊,立即派出五万骑兵挽救晋阳,却被司马错的步兵堵在汾水西岸的龙山峡谷,激战竟日,无法越过。
次日,秦军三万铁骑杀到,半日工夫,赵军损失大半,仅余万余骑突围逃走。
中山国首先发出修好和约,主动将临近晋阳的三个隘口割让给了秦国。
燕国联络齐、魏、楚,结盟出兵,三大国各有搪塞。齐国乐得看与秦接壤的各国手忙脚乱,以便从中渔利。
山东列国咒骂秦国。骂了一段,中原战国又恢复了相互攻伐的乱象。
秦国冷冷地窥视着一切可利用的裂痕与时机,随时准备闪电般地出击。
中原列国对“虎狼秦国”神出鬼没的袭击战恐惧不已,纷纷在国界修筑长城。
“洪水猛兽,莫如虎狼之秦!”这句咒骂永远地挂在了中原列国嘴上。
读后感悟:秦国默默蓄力,不骄而不燥,面对天下大势的风云莫测,保持清醒,坚持走一条适合秦国的路。
欢迎阅读点赞,我是平原雪,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写作,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返贝(仅限首次开通会员)。旗下会员点我的链接续费,可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