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业史》是一部口述历史,记载者方东兴坦诚地说自己对于刘强东有一种偏爱,这偏爱的重要原因来自于刘强东也来自于农村。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441/dbaef72791e95fc6.png)
0. 刘强东的京东所创造的不可能
1. 自从2007年,一直与BAT拼杀的企业大都非死即伤,而京东是越战越勇;
- 互联网领域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一般都是越拉越大,而京东和阿里的差距却在不断缩小;
3. 想在互联网领域成功,跑马圈地、先入为主是主要秘诀,8848名噪一时,1999年马云就已经创建阿里巴巴,而刘强东直到2003年“非典”才开始被迫思考互联网,京东全力进军电子商务已经是2005年,那年马云已经在雅虎拿到10亿美元的投资,后知后觉的京东赶上了互联网的晚集;
4. 互联网领域几年一变天,而京东却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稳健和从容;
刘强东从来不加入任何微信群,因为只要有消息提示的小红点出现,他就要点掉,如果加群了,那这一天啥也别想干了。
刘强东家里的东西必须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二十年都是不变的,他坦言自己比较喜欢有规则、有顺序。
京东有每天早上九点钟开早会的规定,所有管理层是每天早晨八点半就要到公司开早会,会议时长大概是三十分钟,不管前天晚上忙到多晚,第二天八点钟刘强东一定会出现在会议室里,除非是出差或者有活动,这个事情刘强东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了。
1. 刘强东的底色和价值观的形成
刘强东回想起回想起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的生活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很穷;第二是全家人都是认真地努力让生活变好的农民;第三是小时候真的很快乐。
刘强东来自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那个地方最多的就是烈士陵园,台儿庄战役、淮海战役将苏北的人财物消耗地很严重,造成了文化、财富和人才的断层。刘强东的爷爷出生于湖南,祖祖辈辈以驶船为生,向北运瓷器水果,向南运煤炭水泥沙子和石头。
刘强东小时候家里很穷,爷爷四十几岁就去世了,刘强东的爸爸二十多岁就顶了爷爷的职,一个月拿12元钱,一个人养活刘强东,还有他的妈妈和妹妹。家里一年只能吃一两次猪肉,一年中从11月份开始吃红薯,吃到次年5月,走出宿迁后的刘强东15年没有吃过红薯。
小学时候的刘强东穿的裤子叫竹节裤,那是做的肥肥的棉裤。随着孩子长高长胖,一点一点在裤脚那里往下接,看上去就像是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
对少年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刘强东的外婆,刘强东说自己创业,首先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婆过上好日子。
少年刘强东就受了家里做生意不贪小便宜的影响。那时候刘强东的父亲辞了公职自己干运输,买船被骗,相当于花了两条船的钱买了一条船,造成他们家直接负债很多年。
但是他家一直主张诚信,运输过煤,甚至苹果,你想偷拿总有办法,比如有人为了不伤害运煤上面刻的章,就把船从底下挖空偷煤。但是刘强东的爸妈告诉他,你想要可以,需要花钱买,但是不允许偷,一个苹果都不可以偷,一个棉花粒都不可以偷,一个蚕茧都不可以偷。
多年之后,刘强东说自己怎么做生意的理念,都是跟自己的父母学的。
今天已经高居富豪榜的刘强东对于农村和家乡的强烈感情依旧是驱动其奋斗的动力。
农村的教育资源先天不足。刘强东说自己小学第一次写作文的时候,他的老师给的要求是400字左右,学生们把自己的作文交上去都被判了零分。按照老师的说法,说的是400字左右就是只能是400字,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可笑又可悲的是,这是真实的故事。
2.如何用500块钱在北京生活4年?
虽说教育资源不足,但是刘强东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很好,从小到大他的成绩基本都是第一、第二名,从来没有考到过第四名。
1989年考上了省重点高中,1992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强东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是村里面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连镇长都去他家道喜。
离开宿迁的刘强东带着村里人凑齐的500块钱去上大学,那时候的他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不再要父母一分钱。那时候除了带着你能想到的行李之外,刘强东还带着76个茶叶蛋去的大学报到,那是农村最好的营养品。
高考684分还有20分加分的刘强东可以上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是因为刘强东的老师曾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都当官了,因为当时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们将来都能当官去。
选择院系的时候,刘强东觉得社会学应该最能够当官,了解到社会学是做调查的,了解到1992年是最后一届包分配的,了解到比社会系还差的只有人口学之后,刘强东才知道别说当官了,找工作都难。
心生恐惧的刘强东知道自己必须学点什么才能用500块在北京生活4年。大学的时候刘强东做家教、抄信封、推销书,一直到大三当上学生会主席。为了找女朋友他决定学一门最高深的技术,当时最高深的技术就是计算机了,刘强东决定就它了。
买书、自学,大三时候的刘强东已经可以给人编程序了,很赚钱,他做过名片管理系统、电力设备管理系统、电脑出图系统,还有剪辑视频、配录音等等,大四的时候刘强东手里已经有了二十多万,做过电脑导购员,没人的时候插磁盘编程序,毕业的时候给联想也投过简历,差点去了联想。
中关村最早发财的是什么人?中关村修自行车,因为那时候中关村给人装台电脑可以赚到5000块钱,装电脑和修自行车一样,都是拧螺丝的。
大四的时候刘强东想做生意赚钱就盘下了一家川菜馆,因为经营不善,亏了,不到一年时间,从赚钱到亏了16万元。作为一名破产的私营小老板,刘强东从人大毕业了。
毕业后也没钱创业的刘强东决定先打工,一边挣钱还债,一边看看企业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找工作很顺利,月薪3000元,刘强东作为日宝来福这家日本企业的电脑担当,管理华北区域的电脑系统,日企的精细化管理让刘强东很大触动。日企提拔人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需要先管库房,所以刘强东又去做了库管担当,那是他第一次接触物流。
工作时间学习管理,空闲时间编程、编视频、做系统,就这样,花了一年八个月的时间,刘强东把赔了的16万元全部赚了回来,还完账之后还剩1万多元钱,实在无法控制自己内心创业冲动的刘强东决定再试一次,创立自己的公司。
1998年3月辞职后的刘强东花了几个月在中关村调研,决定做多媒体。因为刘强东会编程又懂视频编辑,他觉得传统的主板、硬盘没有出路,太过标准化。决定方向后的刘强东租下了比较便宜的柜台,就剩400块,然后印了1万张宣传页,自己站路边发传单,逢人就问:要刻录机吗?要压缩卡吗?要视频吗?发一百份,最多一两人会拿。最怕遇见同学。
没钱没人没渠道没客户也没技术,更可怕的是没人相信,花了21天,刘强东终于卖出了第一台刻录机,赚了几百块钱,客户又给介绍客户,三个月之后生意才慢慢好起来,有了起色。第四个月招聘了第一个员工,京东至今20年,创业前三年,刘强东招聘的人只有三四个人离职,绝大数还在。
刘强东能够在中关村一片混乱中生存下来有他自己的杀手锏:第一明码标价,薄利多销,都开发票;第二做好服务。
1998年“京东”这个名字就开始用了,最先用在“京东多媒体”标签上,刘强东当时的女朋友最后一个字是“京”,刘强东最后一个字是“东”,所以是京东。
刘强东创业第一年赚十几万,第二年损失了30多万,全被人骗完了。虽然被骗,刘强东依旧还完了账,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拼命招人还是缺人,成了中关村最大的视频制作系统公司。
创业的事情,刘强东瞒了家人三年,那时候觉得放弃正道去创业只是为了钱,是很不被接受和理解的。刘强东说自己创业前三年最大的痛苦就是,你感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你,连你的父母、恋人都不理解。到了2008年,刘强东的妈妈才认可他做的事情。
3.转型再转型,从快倒闭到销售额达10亿元
2001年,京东打了第一场价格战,自己亏了小一百万元,对方亏了好几百万元,一个月后,对方撤走。刘强东在价格战结束之后开始思考这种批发模式完全依赖厂商,客户不属于你,你就没有价值,接触不到终端客户,你就没有价值。
2001年年终大会,刘强东花了好几个小时和十几个员工聊,说服他们转型,京东第一次试图转型,从批发转为零售。
什么意思呢?一开始是京东有代理权,拿货给下家,下家销售;现在是反过来了,刘强东把代理权卖给了下家只拿少数的转让费,京东从从前自己下家那拿货,直接卖给用户。
第一次转型后的盈利能力远不比之前,又赶上了2003年“非典”时期,为了省钱,刘强东就在办公室住了三年,为了员工安全,“非典”期间关了店,但是管理层都在办公室,打电话做点批发生意,生意很不好做,经过计算,发现“非典”再有6个月,公司就倒闭了。幸好,“非典”只有一个多月,幸好有员工提出了做线上。
当时京东一个部门经理说,既然我们不敢开门卖东西,是为了避免感染“非典”,在网上买东西不就好了么?
2003年,京东再转型,开始在网上卖东西,从那年一直到2007年,刘强东夜里都是睡两小时醒来一次,醒来就回帖子,卖的东西全是真货,全有发票。2003年年底刘强东的公司已经有了36个人了,刘强东看到了电商的无限潜力,决定再次转型,不做连锁店,去做电子商务。这次转型,好多员工都辞职了,老员工说,你可以去做线上,连锁店这么赚钱,我们做我们的线下不行吗?
刘强东说,我们现在是小公司资源有限,只能做一件事情,我们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情。
2004年年底,京东负责线上只有三人,为了履行自己不解雇一个人的承诺,刘强东需要将三十多人转到线上发展,他给出的办法是去上海开分公司,在上海建物流中心,解决员工过剩的问题。2005年4、5月份上海分公司成立,2007年广州分公司,之后是华中、华北,2015年是西安,花了10年时间,京东的七大区布局完成。
2005年11月,京东上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那时候没人看好,觉得一定会在物流中摔坏,第一台电脑8000元,赔了1001元钱6999元才卖出去。到今天,京东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零售商。2005年的时候,京东通过了几项大决策,基本把电子商务的模式走通了,刘强东最伤心的是自己的员工相继离职。他说那种比供货商不给供货还要痛苦。
2006年年底,京东销售额达8000万元,开始资金不足,山穷水尽才知道VC(风险投资),第一次风投没有成功,然后岳勇给刘强东介绍了第二个风投,那就是徐新。2006年11月,刘强东和徐新讨论到凌晨一两点,讲了五六个小时,拿到了1000万美元,占股京东40%,要求从2007年算起,到2011年销售额必须达到10亿元。
2007年4月。京东招收第一批管培生,同年京东决定建立自己的配送队伍,这是在获得首轮投资后做出的决定。
其实到了2008年的时候,销售额已经就到了10亿元。当时给刘强东介绍风投的岳勇没有收600万元的现金佣金,而是要了600万元的股票,按照现在的估价,大概值一亿美元。
京东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前端用户体验、后端成本和效率。物流是用户对于产品体验的第一道坎,2007年京东商城拿出首轮融资的全部—1000万美元,投资物流,烧钱的用来建大量的物流中心和信息系统,将资金转化为了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今天大家都已经发现了物流的价值。
2008年金融危机,京东也没钱了,拉不到投资,从1998年算起,到2008年已经创业十年,刘强东觉得如果京东倒下最对不起的就是跟随自己很久的兄弟们。经过一段时间运作,2008年年底京东第二轮融资成功,又扩品到了家电,逐步覆盖百货品类。刘强东总结京东能够拿到投资的原因是:京东给到投资人的信息是最充分的,小到哪辆金杯车加油费超了电话费高了……投资人都能够了解到,当然也就愿意投资。
创业是一件孤独的事。
第三轮融资是2.5亿美元,第四轮是DST投的七八亿美元,刘强东说京东只有2008年的时候缺钱,之后因为缺钱缺怕了,给钱就要,京东上市的时候账上趴着20亿美元。
4.如何控制一家数千亿的公司?
刘强东拥有超级投票权,只要他有5%的投票权,就可以控制这个公司,现在刘强东的股份已经被稀释的不到20%了,但是他还是拥有绝对控制权。所有投资人,投资之前必须知道两件事:1.京东的信息绝对透明;2.所有投资人只能看财务投资,除了经济回报,其他权利不能有。
京东的理念是价值观第一,能力第二。京东所有决策运营,就是靠五六张表格完成的。
①京东战略模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441/8ddad6e7cd2c1528.jpg)
刘强东就是拿着上面这个倒三角拿到了一轮一轮的融资和上市。
比如:backup原则,就是说某位员工升职了,两年之内他必须找人接替原来的位置,如果找不到,就要被辞退。在京东,没有谁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要为公司考虑。
333原则:汇报不允许超过3页PPT,开会不允许超过30分钟,同一个议题的PK不允许超过3次。
2013年,刘强东在美国哥大读书,期间暴瘦10斤,三月之后瘦了18公斤,被传谣说是得了癌症。,当年大年三十儿京东上市。
相较于阿里,京东不仅起步晚,模式还比较笨重。阿里模式的高超可遇不可求,源于马云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执行力;京东的笨重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不断突破,是出自农村起家于中关村刘强东的特色。
4.京东所看得到的未来
京东和其他电商之间的交锋,主要有三次:第一场,与新蛋和易迅,京东及时进行了品类扩张,还投资了物流,虽说短时间内新蛋、易迅价格比较低,但是不可持续,没有京东增长得快。
第二场:2012年与国美、苏宁的8·15大战,核心是市场公平问题,被断了供货的京东发起了价格战,这次价格战让京东亏了八千多万元,准备亏损一两个亿,价格战的目的是把线下的用户拉倒线上来。8·15之后,刘强东关了微博,他觉得京东知名度够了,接下来公司核心是用户体验。第三场战争就是2015年“双11”,这场大战一直持续至今。
京东金融在电商的基础上发展,京东云作为一种向传统企业渗透的硬能力,2011年,京东确定了四大战略业务:电商平台、物流平台、技术平台和互联网金融,集四大战略之力发展云计算。
京东私有云已经完成,电商开放云、智能云、物流云和产业云等正在逐步推进,让技术变得有温度。
2016年,京东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排名366位,是中国首家且唯一入选世界500强的互联网企业。在刘强东看来,未来十年,电商占据整个消费市场的份额可能会达到40%。
他说: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用技术去应对未来所有的不确定性、所有的变化。
刘强东在《我的创业史》这本书里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预言是:第四次零售革命将临。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441/ae654699f6625e9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