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接触到一个“精准扶贫”的电视剧项目,于是找来《十八洞村》看了一遍。
虽然表达有些刻意,节奏也嫌拖沓,且因为顶着主旋律的帽子,要完成具体政策的阐述,但仍不失为可看的电影作品,概括评论一下:精巧完整的整体谋篇布局,对个体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摹刻画细腻且充满深情,含义丰富的镜头语言,以及奇崛优美的湘西自然风光。
从故事层面,影片表现了三个被“精准识别”的贫困户:杨英俊、杨懒、杨英莲,在扶贫村官王申的组织下,如何打一场脱贫致富的攻坚仗。
看,这么一说就充满了政治宣教色彩。
好吧,简介不重要。这是一部散文诗式的电影,在我看来,它的主题是:回家。
是真正的,写在土地上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复员军人杨英俊(王学圻)回家了,放弃高薪的工作,回家侍弄土地。
杨英俊的堂客(陈瑾)回家了,在去打工的火车上,她还没出去就开始恋家,于是逆了进城的人流,牵着老公的手回家了。老公是她的偶像,此刻他露出笑容,那么骄傲,那么温暖。
杨懒回家了,他是典型的村里懒汉破落单身汉形象,谁知他曾远走泰国老挝缅甸,且有天生雷达般的找矿功能,以至于两个矿老板为争抢他而持刀火拼,在他背上留下长长刀疤,他死里逃生回了家。
杨英莲的女儿回家了,她跟仇家的儿子结婚,不为父亲所容,进城做工老板又跑路,她回家开网店,卖家乡土产。
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精彩都是别人的,他们什么都没有,还成了贫困户。
年轻的公务员王申,开着自己的越野吉普来当扶贫村官,却不知道这村连公路都没有。他问村民,怎么进村?村民答:背起去。
这个回答很妙。让我想起沈从文的《边城》,湘西南的人,说话就有这样闭塞和冷淡,狠狠几个字砸过来,却又带点幽默。
王申刚宣布贫困户的名单,杨英俊站起身就走了,他生气了,他觉得丢人,一个在部队上修飞机的能干人,怎么就混成贫困的帮扶对象了?王申顺着毛捋,让他带领杨家班,跟“穷”打一仗,这下杨英俊有斗志了。
情节选择上有两处出人意料。
一是没有表现绝对贫困。杨英俊的生活自给自足,只是没有钱。掀开米缸,揭开腌酸鱼的坛子 (话说我已经开始百度做法了),舀出自己家酿的烧酒,案板上切好如山的辣子,样样都是很好吃的样子,这不正是城里人向往的农家生活嘛,怎么就贫困了?但是他家三口人,年收入要将近万元才能脱贫。
插播一句,杨英俊的儿子在外打工受伤治疗欠债,又继续打工还钱,孙女出生得了脑膜炎,儿子无法照顾,送回家让老人带,每天扎针治疗,虽能下地走路,智力却只能如三岁小儿,——又是万恶的城里生活啊。
再对比今天爆出的溺死脑瘫女孩的新闻,则山里人的仁心,又如同大山一样的自然和宽广。
二是找出贫困的根源,不在人懒,而是没地,于是找了被开矿毁掉的废地,重新填土造田。挖矿毁地,矿脉小雷达杨懒趴在空旷的废地上,痛感自己是得罪了山神,才落得如此贫困,遂决心还田。一个大景别的俯拍镜头颇震撼。
结构上的段落处理使这部散文式电影显得工整对称,以村头广播说要开会宣布贫困户开头,到村头广播说脱贫户请大家喝酒结尾,中间穿插公鸡阔步分割时序。
风光大片的质感,经过加工处理作为背景的苗歌、苗鼓,镜头抽帧、群演摆拍等MV手法,都是所谓“把主旋律电影拍成文艺片”的表现。
去掉“精准扶贫”的命题,影片实在就是一篇影像化的《归去来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也是能让刚从北上广回家的我有所感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