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写作修改
我一向主张写作应该一气呵成。对于写作完成后的修改工作,虽然我也赞同“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但其实我是改上三四遍也会感到厌烦的。当然,“文章不厌百回改”的“不厌“应该是“不满足”的意思。我赞同写文章要不断地修改。不过,我更主张在修改实践中学会修改。下面,我就讲讲我的写作过程中的修改故事吧。
我记得在九月中旬写了一篇短文《金色的路》,这篇文章有三个小层次,分别描述了“坪院的路是金色的”“山路是金色的”“林荫道是金色的”,但是在写“山路是金色的”这一小节的时候,原文有两句是这样的:
这条山路蜿蜒在山脚下,旁边就是稻田。稻子熟了,仿佛铺了一地金子,又仿佛画家用金色的墨彩渲染的一幅画,金灿灿的。
改后是这样的:
这条山路蜿蜒在山脚下,旁边就是稻田。稻子熟了,仿佛铺了一地金子,又仿佛画家用金色的墨彩渲染的一幅画,连山路也被映照得金灿灿的了。
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改呢?我们写作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紧扣文题。文章的题目是《金色的路》,修改后的这两句话中“连山路也被映照得金灿灿的了”,这就紧扣了文题,是很有改的必要的。(如果你想关注一下这篇文章,建议你关注:《金色的路》)
还记得是在2019年3月15日,我写了一篇《蜗牛远行》的短篇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他花了两天时间才行走了一米多。他正忙着赶路,后面忽然跑来一只小兔子。
有一位老师看了这篇童话故事,留言指出说“蜗牛十分钟不到就能爬出一米”。我立马百度了一下,果然,这是蜗牛的大概速度。于是,我把它修改为:
他花了两天时间才行走了一里多。他正忙着赶路,后面忽然跑来一只小兔子。
并且意识到,童话虽然是虚构,但也须合情合理。(如果你对这篇短篇童话感兴趣,那请你关注:《蜗牛远行》)
后来,我记得是在2019年4月7号,我写了一个短篇散文,题目叫作《画雨》。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小雨因为写字、画画的速度很慢,结果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他画的雨是这样的:
上面没有一个点,也没有一条线,而是在一口池塘上面画了一些水花,以及一圈一圈的涟漪。荷叶上画了一颗颗的滚圆水珠。
后来,一位老师中肯地指出,“春雨不会滴落在荷叶上的”。我立刻回复说:“您讲得有道理。”但是该怎么修改呢?起初,我坚持不改,因为文学作品和任何一个生命体一般都是“矛盾统一体”,兼顾了正确性,就会缺乏文学的美感,况且,低年级的小雨作画没有考虑到“春雨不会滴落在荷叶上”还能得到美术老师的赞扬——老师忽视他作品中不科学的地方,这不正好体现了美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吗?但是,为了让文章内容符合事实,我还是把上面的第二句给删除了。并改为“池面上的涟漪里探出了一只青蛙的小脑袋”。
修改后的文字是:
上面没有一个点,也没有一条线,而是在一口池塘上面画了一些水花,以及一圈一圈的涟漪。池面上的涟漪里还探出了一只青蛙的小脑袋。
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里有必要修改吗?您觉得这样的改法有没有失去文学作品的美感呢?接下来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对这篇短文感兴趣,您可以关注:《画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