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读什么,你都可以抽象出其中的“道理”,并且可以把这些道理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理由如下:
-
道理是人们抽象、提炼出来的,用来约定事物的属性、行为,并且脱离具体应用场景。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事物是成大事的人,行为是不拘小节。
-
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组织,无论国家、企业、个人。前两个好理解,那个人怎么是个组织呢?简单说组织中的角色有领导者、被领导者。在人这个组织中,大脑是领导者,行为是被领导者。
由以上两点,道理脱离具体应用场景,就可以在不同场景中套用到生活中的事物上——只要你肯联想。
如果从提炼道理的目的出发,读军事战争读物,能够发现有意思的收获。
1. 武士女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上西班牙也曾经历过“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比英国还早,说归功于伊莎贝拉女王不为过。伊莎贝拉女王统一西班牙的主要手段是树立天主教权威,铲除异教,用宗教的绝对权威巩固王权。但是西班牙的衰落也源自于此。
当西方国家开始宗教改革,资本主义改革时,西班牙仿佛与世隔绝。因为“立国之本”,也就是唯天主教独尊不可动摇,西班牙没有参与到改革运动当中,错过了资本主义发展,科技发展的机会,后来被荷兰、英国战胜。
道理:改变一个组织的基因很难,但重要的是需要迈出改进那一步,不要固步自封。
2. 科幻也不科幻的五角大楼
美国的军事实力独占鳌头,五角大楼的DARPA(前身ARPA,高级研究计划局)是美国军事科技之脑。DARPA发起于美苏冷战的军备竞赛,后来在战争、反恐、情报监听领域中不断演化。美国大片的科幻素材很多也源自于DARPA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
DARPA允许科学家犯错,允许项目失败,因此科学家们也敢于天马行空。成功的项目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失败的项目也是经验。因为失败可能带来启发,绕过失败的坑能够增加成功的概率。
道理:组织需要容错能力,敢于行动比原地不动强。
3. 书是重要的战备物资
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资。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物资里除了食物、武器、药物、装备,还有图书。二战时希特勒成为纳粹的精神领袖,跟他的焚书运动有关,而他自己确是热爱读书的人。二战时美国先发起“胜利图书运动”,后印发军供版图书,鼓励士兵读书。
敌我双方都知道书的重要性。书是传播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当你控制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你就控制了人们的大脑,也就能够控制他们的行为。所以书是输出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只不过他们的运用方式不同。
道理:组织对于书的态度,能看出它的价值观底色。
4. 古代的民主制很幼稚
现在被世界推崇的民主制并不是生来就光鲜亮丽的。民主制应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盛行民主制,但是古希腊帝国却没有像中华帝国一样长寿,也跟当时的民主制有关系。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第一次古代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斯巴达和雅典,分别是古希腊两个重要联盟的大国。雅典这方发动战争是大家集会,投票决定的结果。主战的领袖认为他们是勇敢正义的民族,不敢打仗就是懦弱。这是很有煽动性的言论,又由于人们聚在一起变成乌合之众,丧失理性,所以投票通过了打仗。后来雅典被战争所累,辉煌不复。
道理:美好的事物是需要演化过程的,今天的丑小鸭是明天的白天鹅。
以上是从军事战争出发,想到的道理套用联想。我觉得跨界思考有点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