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
范雨素:寻找生命的那束光

范雨素:寻找生命的那束光

作者: 飞飞_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21:37 被阅读0次

    你知道“范雨素”吗?

    如果你是个关心时下热点又对文学有点偏好的人,这几天一定见过这个名字。

    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7000 字长文,使得这位北漂打工嫂突然之间陷入舆论的漩涡,带着“范雨素”三个字的文章层出不穷,争议也随之而来。

    范雨素,湖北襄阳打伙村人,从小喜欢读书。12 岁,效仿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家出走,去海南岛流浪了三个月。腻烦了流浪后,回乡成了一名民办老师。20 岁,不甘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独自北漂。22 岁,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草草地把自己嫁了。22 岁~28 岁,生了两个女儿,丈夫酗酒家暴,离婚。28 岁至今,北漂,做育儿嫂,在打工学校教书,独自抚养两个女儿。

    在《我是范雨素》这篇长文中,范雨素以冷淡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和母亲一生的遭遇,在她笔下,过去的种种苦难都带着一股无关痛痒的冷峻。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愤、埋怨,她越是轻描淡写,现实这只怪兽就显得越加狰狞,于是,读者们被这位命运弱者的坚忍征服了,又一篇10 万+诞生了。

    在大多数人被触动到夜不能寐开始思考人生时,质疑声开始甚嚣尘上。“无知者也能作诗”是对范雨素文字功底含沙射影的批判,而第一时间被拿来与之类比的余秀华则简单明了地指出:“文本不够好,离文学性差得远。我都不愿意和迪金森比较,何况是她。”另一批以和菜头为代表的自媒体人则认为,大众对范雨素文字的追捧,本质上就是一场对弱势群体的消费,大众表达爱心、陷入群体自我感动,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文学作品现象式的拔高,无关作品质量的好坏。

    毋庸置疑,对于文学作品的评判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好坏各有论断。抛开文字来说,关于范雨素这个名字,她的一生本身就像一部文学作品般动人。

    在泥潭般的生活中,屡次挣扎屡次失败的打击并未消退她对文学的热情。8 岁那年她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自己偷偷骄傲了好久。她遍读襄阳城郊农村能读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到北京打工后参加“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她说她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因为这里书多。

    在所有命运不怀好意的安排中,对文学的坚守是她最后的人生防线。即便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遍地狼藉,退回文学的安全区,她依然可以蓬勃地去爱去追寻去感悟。

    她写小说,写小说的目的是因为她觉得:“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关于命运,我们有太多的苛责。对于范雨素而言,幸福就是找到你生命的那束光,任它照亮黑暗、驱散阴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雨素:寻找生命的那束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in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