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
王富圆作品 5岁
幼儿分享:我创作了一只猫,它可是一只爱美的猫哦,头上喜欢戴着爱心发卡。正在家里的地毯上蹲着,在想什么时候吃饭呢?
(我的反思:本节课以故事引入,当时是冬天。天气越来越冷,人们要穿上厚厚的衣服保暖。但猫咪却没有衣服穿,重点讲解了不同的花纹,并鼓励孩子用花纹画出猫咪的漂亮衣服。当时一个班级十几个孩子,各自为小猫画出了花纹丰富、色彩明丽的衣服。唯有这个宝贝,不装饰花纹、也不涂色。很快便画完了。当时我问宝贝“你的猫咪不冷吗?为什么光着身子,不给她穿衣服呢?”孩子笑笑没有回答。当我指导别的小朋友转了一圈回来,她依旧没有画花纹。当时下意识在想:孩子今天是不是偷懒?不想涂色,就不画花纹了。于是又提醒说:“你的猫咪会冷的!!”(潜台词:画花纹、涂色)
可是课堂结束,猫咪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我心里开始肯定孩子今天在偷懒!但是这个女孩平时不是这样的呀!?那是为什么呢?..............晚上在小区散步时,突然一只白色的猫咪从脚前跑过。恍然大悟,后来和家长聊天说,家中的确养了一只白色的猫咪,天冷的时候在屋里放着。
交流后,内心很激动,又非常愧疚。激动于孩子在面对老师这个权利身份时,依旧坚持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观察。愧疚于,虽然当时尊重孩子,没有强制性要求她创作。但我的内心却假设孩子偷懒啦。
是不是有时候,我们看似语言尊重宝贝,内心却依旧按照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呢?我们一面想让孩子有独立意识、有自我表达,又一面不认可他的真实想法呢?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放纵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心思意念做决定。就像箴言书上: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幼儿需要家长、老师的引导,只是不能单方面从成人角度下结论,也不能单方面从孩子角度纵容。教育的过程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不断的学习,反思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马浩楠作品 6岁幼儿分享:我画了一只鹦鹉,这是鹦鹉有着长长的头发,带着漂亮的蝴蝶结。它在树上站着,很开心呐
(我的反思:孩子上课创作鹦鹉时状态非常投入,画完肚子后。旁边的小朋友无意地说了一句:你画的鹦鹉肚子好大,好肥呀!女孩听到时,自信心受了挫败, 开始哭泣,用小手轻轻地檫着眼泪。也许孩子在想是不是画的不好呀?真的难看吗?总之很伤心,差点将自己的作品撕毁。
我先提醒了刚才下评论的孩子:每个人有着不同的长相,你的画和她的画也是不同的。为什么要指责别人呢?又安慰这个哭泣的女孩“我认为你的鹦鹉画的很好,身体圆圆的也很可爱呢”可是,此时的她被悲伤的情绪笼罩,根本听不进去。孩子情绪无法宣泄时,需要想办法和她建立连接。
共情 <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
——“是不是小朋友说你画的鹦鹉肚子有点胖,很难过呢?”
—— “嗯”
—— “如果别人说我,我也会和你一样伤心”
——慢慢停止了哭泣
——“那鹦鹉的肚子为什么会胖呢?我们的肚子饿的时候,就是扁的。吃饱了饭肚子就会圆。这只鹦鹉也是刚刚吃了什么好吃的吗?”
——“它吃了一朵花,花朵很香、很大”
(以上是和小朋友对话简洁版)
先理解孩子,认可她的情绪。当她在心里上得到了支持与安慰,理智的思考就会恢复。孩子说鹦鹉吃了一朵花,原来妈妈前几天带孩子在公园赏月季。(脑研究者表明幼儿的情绪脑比理智脑提前发育,孩子很小就有喜怒哀乐,各种基本情绪。理智脑要到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所以当孩子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管不住情绪脑,没法跟自己的情绪脑讲道理,就无法抑制冲动。当孩子情绪的脑安全了,他把父母当成朋友,这个时候才能够听进去父母对他说的话,他理性的脑才能去学习、探索一些知识)
从最开始的伤心要发泄到心情平复再到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创作,并认可了自己。也许,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样已经不重要了。倾听了孩子的表达,保护了孩子的自信。有些事情可以换个思路解决,不让自己陷入僵局。这比画好一幅作品更有意义,不是吗?
网络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癞蛤蟆的诅咒》一只蜈蚣在兰色宝塔前的广场上跳了一个优雅的舞蹈,蜈蚣优美的舞姿引得了动物们的阵阵喝彩。非常嫉妒蜈蚣的敌人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了蜈蚣的跳舞。当蜈蚣休息时,癞蛤蟆上前致意,说虽然她很笨拙,只有四只脚,但是她的计算本领却非常强。然后,她又说,在看蜈蚣跳舞时她有一点搞不清楚:“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呢?哪一条腿又是第2个、第7个或第100个动呢?你动第16条腿的时候,第48条腿又在干什么呢?是站着不动、还是伸出去、还是弯起来?”
蜈蚣迷惑了一会儿,然后惊恐地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并在以后的生活之中再也没能动一下肢体。
微书艺术馆是不是有时候我们也像蜈蚣?面对他人的疑惑而慌乱了脚步?会不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而没有得到认可?会不会担心被抛弃而选择顺应大的潮流?翻滚着、迷茫着、彷徨着.........
自我认识、自信是力量的源泉。当内心有了动力,也许外界暗潮涌动,我们也不容易迷失、怀疑、否定自己。
教育的意义便在于此,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认识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而不是单纯地崇拜别人
(以上文集是个人在教学中的感受,欢迎分享交流,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