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驱车一路往东,看见前面一座高高的渡槽飞架在两山间,这里便是五孩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小山村了。
小村四面环山,村边有一条柏油马路连接南北通路。往北可直达县城方向,或者在前面村子拐弯往东,一直可以到达河北地界。马路河坝下面是一条季节河,往年一到夏天暴雨天气,满面大河滚滚而下,雨势稍缓时村民们都会站在河岸,看涛涛洪水一泻千里。那种场面很多老辈人记忆犹新。村民很多民居大都发布在河两岸的村中心,在河西河东山地下也有人掏个土窑成家,当地人俗称“靠山窑”,冬暖夏凉,冬天窑里不用生炉子,只需把土炕烧热一晚上睡觉暖暖和和的。而夏天外边骄阳似火靠山窑里却非常凉爽。
五孩的姥娘家就住在河西的靠山窑里。土院子场地很大,院子里用树枝围起一处空地,里边种着西红柿黄瓜豆角等新鲜蔬菜。而在土墙围起的窑坡上,有很多枣树一到红果期,满树的枣子花红柳绿让人一看就嘴馋,五孩做梦都想着哪甜甜的脆枣。
五孩家住在村南,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大街门前一株老槐树特别引人注目。五孩记事起这颗老槐树就已经枝叶茂盛遮天蔽日,粗壮斑驳的树干几个人合围都抱不过来。由于以前拴大牲口上面一圈树皮被牲口啃咬得磕磕巴巴,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蓬勃生长。高大的树冠一共杈开九枝,站在后院老窑顶上伸手就能拽住槐树伸来的绿枝。
五孩家的老院分前后院,前院住着叔叔和大爷两家人,还有奶奶姑姑和叔叔他们这一起没有分家。五孩一家八口人住后院,另外还有一位老邻居是老太太是外乡人,母亲常称她为“岭西老人”,岭西老人有一女嫁在本村,有一儿子因家穷没娶媳妇和她目前相依为命。听老辈人说他们在外讨饭一路逃荒回来的,没有房子住按贫农成分村里给了一间土窑洞。
五孩兄妹六个,兄妹之间都是大一岁小一岁。五孩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小妹妹。五孩父亲是铁路工人,在三十里地外的小站当装卸工。父亲骑着一辆天津产二八大梁老飞鸽自行车,天天往返跑家,为了省钱养家不住宿舍不吃食堂。
听母亲说,母亲找父亲那会儿,姥爷死活不同意。其实,母亲找谁姥爷都反对。原因很简单,母亲是长女又是家里的好劳力,地里的活全凭母亲帮姥爷干,家里一大家子才有口粮吃。母亲一嫁人地理活姥爷一个人显然忙不过来。因此他不想让母亲早早嫁人。但这次母亲合出来了,父亲这样的好人她不想错过后悔一辈子,因此不顾姥爷反对毅然决然嫁给了父亲。事实证明母亲的眼光没错。父母亲婚后几十年从来没吵过架,就是脸也没红过一次。成了村里恩爱夫妻的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