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唱过一首歌——《山丘》,你看,你现在就站在自己职业的第一个小山丘的顶上。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工作的爬坡期已经过去了,业务开始熟练,不再疲于应付,挑战也随之变少,周围的环境也从陌生到熟悉,走到了相对平缓的一个小山丘的顶上。
但是,这还不是高山,“有想法”的职场人就开始从每日繁杂的事务中抬起头想自己,想未来,越想越觉得手头这份工作不顺眼:行业夕阳,没有前途,出差频繁,没有生活……哎,真想找到我天生属于的那片“新大陆”,让我一边谈着恋爱,一边挥洒着天赋和优势,一边实现多元的人生梦想……
但是你发现测评也做了,专家也请了,相关的文章天天读,怎么还是找不到呢?难道是因为还不够投入?好,那打起12分的精神接着研究天赋……
但这份工作实在太痛苦了,我啥时能离开?找到“天赋”的那天?那是哪天啊,我已经坚持不下去了,要不找个浅点的坑先跳下去再说吧……咦,不对,浅坑还是坑,苍天呐,我该怎么办?
嘿,别笑,我只是把自己之前有过的心路历程描写出来而已。我有这个阶段,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阶段……从爬坡期走到山丘顶部,正好是每个人抬头看路,重新定位的好时机。
不过意愿有了,但如果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策略,这个展望非但不会让我们突破瓶颈,反而会让我们更加心绪不宁。
那么什么才是进入自己热爱的工作、加速发展的好的认知和策略呢?
来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职业甜蜜区,也就是兴趣(感兴趣的)、能力(擅长的)、满足价值观价值(有价值的)的交集区间。
源自David Pollard接下来,我们用一个策略:行动体验四步法,来慢慢锁定并且转型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方向。什么是行动体验?我们讲个学员多隆(化名)的真实案例。
多隆在职业转型前是部队的一名军官,上尉军衔,每天在大院转悠,跟战士们谈人生。他的转型是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副总裁。
他是如何做到的?
多隆从国内一所985国防院校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部队,入伍后因为他表现优异,成为同批入伍伙伴中最先被授予上尉军衔的士兵,前途一片光明。但当他看着闪闪发光的一杠三星后,陷入了沉思:“这是我想要的人生么,几十年后,让我坐在主席台上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决定开始转型,改变自己。
审视自身,除了带新兵和做思想工作外几乎没有其他技能。他想起自己大学里对计算机有兴趣,到现在还能写几行代码,请教专业人士后,他找来了尘封已久的《JAVA编程》一书,开始行动。第二年,刚好赶上部队的信息化改革,一堆外包项目找不到懂行的人管,这个机会自然落到了他头上。于是他一边监督项目,一边向外部的专家学习编程。
这样又过了一年多,他的能力达到了可以独立操作项目,对技术工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他开始运作从“部队转业”,同时还通过校友圈找到了在互联网公司任职的校友,并请教行业选择的问题。
随后,他在师兄的指导下用爬虫从专门发布融资新闻的“IT桔子”上,把近一年获得投资的所有初创公司都抓取了下来。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市场前景逐一进行分析后,他把目标锁定在了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医疗两个行业上。
再后来,通过校友的积极推荐,他加入了一家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凭借他自己的努力和优秀,多隆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成为这家公司的产品副总裁。这是他决定转型后的第三个年头,他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多隆的转型故事就是一个“行动体验四步法”的完美展示:
第一步:采取行动看看结果会怎样,而不是什么自我探索,放飞优势。
多隆在回想起自己的兴趣之后,采用的是重拾课本和积极实践;用行动体验而不是测评来回答“自己到底喜欢做这件事吗?擅不擅长?”这样的问题。
第二步:通过更多的项目和临时性任务取得小范围的成功,进一步确认自己探索的方向。
在确定自己喜欢编程之后,他并没有做大动作,而是在原来的工作范围之内做了一些探索性的项目,进行小范围尝试。这个阶段可以是副业、临时性项目,甚至可以是一个新的方向的培训学习。小范围尝试是一种更小、更快、成本更低的敏捷尝试方法,不妨理解为一种保守性的投资,如果方向很好就直接推进,如果不对的话,技能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地方,而且也没有什么损失。
第三步:锁定方向,瞄准职业。
当确定要动的时候,能力已经展现出来了,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这个阶段已经投入了1年多,他已经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而不再是天赋是什么——天赋需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形成竞争力,竞争力需要和别人PK才会成为优势。同时他也联系了很多真正在创业的师兄师弟,逐步锁定了目标。一旦锁定以后,就全力以赴。
第四步:建立新人脉,搭建人际网络。
这一步,其实贯穿整个行动计划。多隆的转型之路无论是开始的行动建议还是后来的平台转换都离不开人脉的助力。重要的人脉包括业内的专业人士,包括了师兄,包括了校友圈,包括了给他提供机会的部队上司。当你确认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之后,要尽快为自己构建新领域的导师和伙伴圈,这些人给你带来的机会往往让你意想不到。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于廖舒淇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