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本书的第二卷:中庸
所谓中庸,宋代程颐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是跟《论语》《孟子》并列的经典。它是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
《中庸》解释的不单是做人的道德准则,还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所以他才会成为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和“实学”。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着本性行事发展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众就是教化。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要知道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细微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居的时候。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通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解
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时中:做事恰到好处。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不偏不倚的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处处符合中道,小人之所以处处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和畏惧!”
原文
子曰:“中庸甚至矣乎!民觧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吧,可是人民已经长时间不能做到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实行的时候超过了他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他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过高,因而把它神秘化了,没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因而把它庸俗化了,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在天下实行了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算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吧!他乐于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查,他替别人包涵缺点而表扬优点,他度量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的偏向,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益的趋势下,他们都会像禽兽那样落入捕网木笼的陷阱中,连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去”。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注释
回:即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
服膺:谨记在心。
译文
孔子的:“颜回的为人,选择了中庸之道。他得到了这一善道,就牢牢的把他记在心中,丝毫不敢忘却”。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䘵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官爵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践踏上去的,只有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
今天的学习,有一点我记住了,遇事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与人相处要能包涵他人的缺点,表扬他人的优点。但真正的中庸之道,我还只能是有个模糊的认识。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儿,明天何为真正的刚强,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