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型思维
其实我之前对这种方法论的书有点偏见。我不太相信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结论,不太相信玄乎的过于感性的东西。现在我知道了——我L型处理模式占据了主线,R型被挤到了一边。
语言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所有有助于完成工作的线性能力,都属于L型处理模式。学校教的是这些,工作中用到的也是这些,程序员每天面对的计算机更是L型的典范。但是,L型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指令。我们需要R型。
计算机一无是处,它们只能给你答案。
R型处理特点:非线性、非语言、非理性、综合、直觉。R型对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非常重要。专家的特点『使用直觉』更是R型的拿手活。没有R型,你就无法构造,无法综合学习。
书中的德雷福斯模型便是构建理论。(构建理论:无形的抽象,无法被证明。构建理论是通过它的用处来衡量的。你无法判断某个构建理论准确与否。)
德雷福斯模型
- 新手:需要一份指令清单。
- 高级新手:不想要全局思维。
- 胜任者:能够解决问题。
- 精通者:能够自我纠正。
- 专家:凭直觉工作。
如果L型占用总线,就会阻碍R型干活。很多常见的休闲活动都能激发R型并停止L型的占用:听音乐、绘画、静思、慢跑、针线活......
只有R型处理也不行。我们需要L型帮助我们完成目标。
攀岩教练:先让学员经历了多感官的、亲身实践的情境,再进行授课。他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了一种R型到L型的转换。
获得R型提示,与大脑剩余部分交互的技术:
- 自由书写
- 晨间日记
- 图像流
- 离开键盘去解决难题(比如散步)
更好地学习
教育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灌输。学习应当是主动而非被动的。
单纯密集、脱离情境的课堂教育未必起作用。我们需要持续的目标,需要反馈以了解进展,需要更加主动的学习。
更好地学习的技术
- 在玩耍中探索
- 利用已有知识
- 想象自己已经能够胜任工作
- 允许失败并搭建安全的试错环境
- 以教代学
- 思维导图
SMART目标
- 具体的 (Specific)
- 可度量的 (Measurable)
- 可实现的 (Attainable)
- 相关的 (Relevant)
- 时间可控的 (Time-bound)
SQ3R读书法
- 调查 (Survey):扫描目录和每章总结,得出总体看法。
- 问题 (Question):记录所有问题
- 阅读 (Read):阅读内容
- 复述 (Recite):总结
- 回顾 (Review):重读,拓展笔记,与同事讨论。
阅读本书也是某种灌输,更重要的是实践哦~
P.S.这本书是在kindle上读的,根据书中理论,我总(瞎)结(扯)出电子书的以下缺点:
- 无法涂涂画画以激发R型思维
- 无法通过翻书的动作浸泡思想
- 不利于发明隐喻
- 没有实体所以缺乏情境
- 来回切换页码中断思考降低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