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春节,俗称过年,北巨头李姓过年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大同小异,无论在外的还是在村里的人,年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年时,年后都有很多讲究,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就正式开始准备各项工作,首先开始置年货,杀猪宰羊,粉米磨面,摊饼蒸馍,(摊黄黄,用糜子压成粉状再拌入水分,成糊状。经在热炕头一夜发醇,再用特制的小鏊摊制而成。)家家用报纸、白纸裱糊室内,清扫垃圾,洗衣裳被褥等,腊月三十谓之“月尽”张贴年画,打扫庭院,村道,贴春联,门画窗花。谚云:(一年要零干,贴了对联扫了院。一辈子要零干,穿上袍子如入殓。)当天下午要去祖坟烧香祭奠,对去世未过三年的父母亲要请人写好牌位,将陵请回,设置香案,供上祭饭,烧香吊表,跪拜,以示不忘养育之恩。三十这天晚上李姓男人都要拜影,小份先祭小影,再祭大影,大多数人只祭大影。从古至今拜完影在一起吃饭,然后推选下一年的主祭人。一般抓阄的多,每年抡换主祭人,兼养一头肥猪祭在影前,祭拜后族人先吃饭推选主祭人,再分猪肉。年年如此。一九六六年搞运动,破除迷信再没有祭奠过影(先人的画像)。三十晚称为“除夕”,户户张灯结彩,燃烛至明,在外人返回故里,合家团聚,晚饭多吃面条,称为“长寿面”。饭后同族邻舍互相邀请,一起聊天,“坐夜”或饮酒、或玩牌,并包好大年初一的饺子。大家彻夜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长辈还要给儿孙弟侄一些小钱,称“压岁钱”。大年初一,大喜大庆,男女老少黎明即起,更换新衣,鸣放鞭炮,饭前要到祖先堂前拜影,拜完祖宗,再向祖父母、父母亲磕头问安,饭后领上男孩,向同族长輩拜年,后向村邻中老年拜年。早饭家家吃饺子,以示庆贺丰收和团圆。饺子里包有硬币,吃上的人便为有福者。饭后邻里相见,互相问候:“新年好!”是日不外出探亲访友。初二后走亲串友,你来我往,先叩拜岳父母,再拜望舅父舅母,其他亲戚按远近依次拜谒,直至正月初五。去有老人之家除别的礼物外,必须送个“油馍”。解放后,过春节基本沿袭古代习俗。春节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庆贺新春。过去一些磕头烧香拜佛祭祖的旧习俗则被电影、电视节目、戏剧、联欢晚会以及体育比赛代替。
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节,俗称“五穷”。是日黎明,户户剪纸为人,并舟车糗耳,送至十字路口,名曰“送穷”。早为便饭,午食蒸馍,谓之“魂存馍”。以祈全年平平安安,发财致富。现在一俗不再行,饮食仍沿旧习。
人七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七,俗称“人过年”,是日早饭为饺子,且不走亲访友,不燃鞭放炮,以示各人的“灵魂”回家,怕惊之不归。解放后至今,此节仍过,但无迷信色彩,而且可以鸣放鞭炮,以示欢庆。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俗称“过十五”,是晩,各家门前悬挂五色彩灯,大人小孩群聚街头巷尾,观看灯火,游转嬉戏。村落城镇“闹社火”,人们敲锣打鼓,耍狮子,玩彩龙,踩高跷,跑旱船,骑竹马,扭秧歌,载歌载舞,尽情欢闹。并将“秧歌”登门送给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和平时大家最敬重的或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人,谓之“热闹”。演毕,主人用糖、茶、烟、果招待,以示酬谢。旧时村里出嫁之女在此日必须接回娘家,谓之“避灯”,也有舅家给外甥送灯之俗。
月尽
“练干”正月尽,本村各家炒干豆,(用上好的白土和豆一起炒。)谓之“炒干”。以示全年干干净净,没有百病,是晚,户户门前燃柴草一堆,谓之“练干”。待火势小时,男女老幼,手持小孩衣物,被褥、枕头等物围火跳跃,以示全年财门大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过上好光景。现在此俗仍保值,但不盛行。
清明
旧时清明,同族亲近聚合,及至祖坟,焚香烧纸,清扫整修,栽柏植楸,以示纪念。新逝者,其亲人折柳一枝,上粘红、白、黄三色彩纸花带,插于坟丘之顶,俗称“插花穗”。在村里是日,家户门前树上架“秋千”,青年、儿童玩耍,谓之“戏秋千”。此日,人们多吃凉粉,枣糕等冷食,谓之“食寒”。现在仍然保值“插花穗”,“秋千”已不盛行。吃冷食也有但不盛行。
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过端午”。这天家家吃粽子、枣糕,左邻右舍,相互馈赠,同时家家门盏搁艾,挂蒲,以示驱妖除邪,免遭祸秧。早饭置雄黄、丹(硃)砂于酒内,谓之“雄黄酒”,全家老幼皆饮之,并将其凃抹于儿童耳、鼻之上,以示避虫防邪、消毒去病。是日,人人佩带内装少许香料、丹砂、雄黄以丝线绸缎制成各式花样的荷包,俗称“香包”。小孩手腕脖子皆缠五色丝线,谓之“续命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端阳饮雄黄酒、吃粽子、戴香包、缠五色线、挂艾枝等基本沿袭旧习,但迷信之说已消失。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裕称“七月七”。传说是晚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旧时,至夜,年轻女子,备一盆清水,置放院中,将豌豆泡出的嫩芽,用指甲掐断,放入水中,视其影子以占巧拙,占毕在水内洗手,谓之“乞巧”。还有女子躲在草人后穿针引线,判断女子的巧拙。是日人们习惯用白糖、籽麻、花椒叶等和麦面,烙成人或动物之形状的饼子,赠送亲朋四友,谓之“送巧饼”,现在仍有吃饼、送饼之习,但迷信色彩已消失。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佳节,俗称“团圆节”,是晚,月亮升起时,家家庭院之中摆桌设案,供果献饼,烧香燃烛,阖家大小聚集拜月,赏月、祭月,礼毕,合家分食之,以示全家团团圆圆,解放后赏月之俗仍沿袭,至晚人们喝酒吃月饼、水果以示祝贺。
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俗称“登高节”。过去每逢此日,村绅、富户相邀,结伴上山,登高远眺,题诗唱和、闲游观景,现在此节仍过,登高之俗不浓。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
是日家家用小米、豆子、面条、蔬菜等八样熬煮成粥,谓之“腊八饭”,早饭食之,愈早愈好,邻舍之间,向有互相馈赠之习,故腊八饭做行较多。此俗现在仍袭旧。
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
黄陵县作协会会员
李明芳搜集整理
二零二四年五月
十日于西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