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特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玉器与瓦罐》类似之事,屡见不鲜;像韩昭侯和堂谿公一样的人,不乏其人。
我印象很深的类似之事,是先生教育孩子的一段经历。
孩子正处于叛逆期,不努力学习,迷恋网络,先生非常生气。先生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说了一通大道理,孩子置若罔闻。
经过思考,先生对孩子说:“你拿汤勺、碗、大盆,分别去舀桶里的水,装到相同的锅里。你亲手操作,体会一下用哪个容器舀水,锅会更快盛满水。”
倔强的孩子,边哭边舀水。
看似浅显的道理,孩子在实践中加深印象:不同的容器,代表着不同的努力。用大力气去努力学习,就像用大盆去舀水,快捷方便又见效;不够努力去学习,就像用碗和汤勺舀水,一定比大盆舀水来得艰辛,学习效果甚微。
孩子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比只讲大道理,接受得更快,更深入人心。
自从经历舀水之事,孩子原来浮躁心理减弱不少,比原来更勤快学习,学习越来越进步。
《玉器和瓦罐》的寓言故事,值得大家深思,在运用上可以借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