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荣国府的经济账》这本书,是陈大康先生的一部力作。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缘于“书香中国”栏目对陈大康先生的一个访谈音频。
访谈中,陈大康先生介绍了他对《红楼梦》的研究起因。1980年,陈炳藻先生在威斯康星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陈炳藻先生借助计算机的统计,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作。
正在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陈大康先生,当时还是个数学专业的一个本科生。他在读到这篇论文后,十分认可陈炳藻先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认为他选取的母体和样本设定代表性不够(陈炳藻先生只从《红楼梦》中抽取了6万字,检验的指标也只有14个)。
于是,陈大康先生以庚辰本《红楼梦》为研究版本,将全书72万字,以及包括虚字、句长、作者习惯性使用的专用词汇等近80个指标列为统计对象,开始了对《红楼梦》的统计研究工作。
因为当时计算机技术尚不普及,陈大康先生的统计工作都是手工点数。历时一年多,经过百余遍的点数、查检,获得了2万个数据,陈大康先生以此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做了数理定位。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将作品前八十回均分为A、B两组,它们的语言风格完全一致,确为一人所写,后四十回定义为C组,它的语言风格与A、B组有明显差异,应非出自曹雪芹之手。若将后四十回按顺序均分为C1与C2组,那么C1组的数据有向A、B组两组靠拢的趋势,而C2组的数据则是更为远离,这表明在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回之间,当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不过运用数理语言学做统计分析,只能指出残稿的所在区间,却无法确定究竟哪些内容属于残稿”。
上述研究告一段落后,陈大康先生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却由此正式开始。
百余遍的阅读,使他对《红楼梦》的内容十分熟悉。数学专业出身的他,对其中的数字又尤其敏感和感兴趣,而这些数据绝大部分又属于经济数据。“那些处于零散状态的内容竟会在脑海里自行分类组合,成为一个个有序的小系统”。于是,就有了《荣国府的经济账》这本书的问世。
陈大康先生本人的学习、成长经历也非常有趣,他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而后却又从了文。正是他文理兼修的学习经历和研究《红楼梦》的“经济学“的角度,深深地吸引了我。
于是,听完音频后,我立刻在网上下单购买了这本书。
《荣国府的经济账》|第十篇:“经济”透视镜下的红楼世界02
“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而经济基础,往往又决定上层建筑。《红楼梦》中各类烟火故事的发生、发展,各方人物的性格、言行,无一不是“经济”这根线在后面牵引着。
《荣国府的经济账》这本书就是“以经济和与经济相关的制度为切入点”,将整个荣国府放在“经济”这面X光镜下进行透视,从而让读者看到了推动《红楼梦》中很多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更深一层的脉络,同时也将曹雪芹在文中很多“不书”的部分,更为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该书第二章的标题是,“李纨与王夫人为何没有对话?”(这一点,我虽多次阅读《红楼梦》,却始终没有留意到。)李纨与王夫人是《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一对婆媳,而曹雪芹却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过这对婆媳之间的对话呢?
在荣国府日常的生活中,王夫人与李纨之间不可能没有对话,只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故意没写,这叫“不书”。曹雪芹在此处“不书而书”的是什么呢?是婆媳不和。
那么,这婆媳二人,究竟为什么不和呢?除了“李纨与婆婆王夫人家庭背景不同与文化气质的差异”外,还因为封建大家庭中继承权的问题。”因此,“王夫人与李纨并非是一般的婆媳不和,她们之间实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而且,即使抛开前程世袭不论,还有个问题横亘于她们之间:一旦贾政去世,这一房该是谁当家?是宝二爷,还是贾兰?”
正是因为这一点,王夫人才利用自己的身份处处打压李纨,尽可能地阻止李纨染指荣国府的管家权,所以才会出现王熙凤是大房的儿媳妇,却被借用到二房去管家的非常规管理模式,以此做为宝玉娶妻前的阶段性过渡。
甚至在凤姐生病休假期间,王夫人也是让李纨与探春、宝钗三人同时协理家事,而不是独自执掌管家权。所以,李纨在荣国府的权利中心里,一直被边缘化的处境,使她在日常的家事管理中,乐得做个“菩萨”,不肯下力气用心去真抓实管,这不是她性格使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另外,可能与陈大康先生本人是数学专业出身有关,该书在对一个观点进行条分缕析时,不但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入情入理,而且逻辑十分严谨,简直是在做一道证明题!
如:在本书的第一章“黛玉的家产之谜”中,作者首先提出,林如海去世之时,是否给林黛玉留下了万贯家财?
作者除了以贾府选婿标准,说明林家肯定与贾家门当户对,家底本来就不薄,而且林如海后来又任职巡盐御史。
为了佐证“盐”事之肥,作者以明代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与一蔡姓巡盐御史之间就“盐引”一事的操作过程为事实论据。说明,即使林如海做一个“清官”,只要按官场规则办事,也照样能收入不菲。
而陈大康先生通过对林如海与贾雨村交往过程的分析,也得出林如海对官场规则驾轻就熟的结论,因此,林如海去世后,林黛玉做为其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其继承的财产数目应该很是可观。
此外,陈大康还从小说的写作框架、构思入手,认为曹公在第三回中,是明写贾雨村,实则重点在写林如海。之所以在小说中给林如海安排了一个巡盐御史这个肥差,也是为了暗示林家家底丰厚。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按生活的逻辑与情节发展的逻辑去解读作品,而不能将它当做实事作‘考证’”。
下面就看看作者是如何就林家丰厚家产的最终流向做出合理地逻辑推理。
这笔钱,说到底,应该是黛玉的傍身嫁妆钱,应该与她将来的婚姻关联甚深,贾母让熟悉家族事务的贾琏前去送林黛玉,也是为了处理好这笔财产。
凤姐无意中说漏了嘴的话语、贾琏陪黛玉奔丧耗时四个多月、贾琏的“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的感叹,种种迹象表明,林家的家产在林如海去世后应该是并入了荣国府。
此时,荣国府的经济状况已经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可偏偏又遇到了修建大观园和迎接元春省亲两件耗资巨大的项目,这笔钱就成了及时雨,就被花了个八九不离十。
如果,林黛玉将来嫁给贾宝玉,这笔钱就等于左手倒右手,就不用再还了。可偏偏又出了个“金玉良缘”,而贾宝玉的生母王夫人则是“金玉良缘”的坚定支持者。
有冲突,就有产生矛盾。有了矛盾,就会产生更大的冲突。
黛玉死后,宝钗嫁给贾宝玉顺理成章,林家的财产也可明正言顺地归荣国府所有。
所以,清代人涂瀛说:“黛玉之死,死于其才,亦死于其财也!”
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涂瀛的推断,但关于林家家产的流向,逻辑推理还是十分严谨的。
研究《红楼梦》的书如过江之鲫,研究的方向也五花八门。但是从经济入手,佐以经济利益的分配与流向,可以看到被“透视”到骨子里的荣国府。
从这个角度看,《荣国府的经济帐》这本书的确是独辟傒径,角度新颖,值得一读再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