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身边的人爱分享,人家一分享,自己看着觉得不太恰当的,又想提建议,说点自己的看法。一说了,自己又敏感别人的态度。才发现别人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能改变。于是对方又进入了一种又想说服我的境地。我给建议不成,反而别人发现我有不一样的看法,非要跟我讲清楚。就感觉特别尴尬。
成年人之间最好的关系,真的是不要唐突,少给建议,费精力,不讨好。每个人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模式,能改变的早改了。
过去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遇到情境中,还是容易抱着本能的想为别人好,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实际上,“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达天下”,是有正确意义的。什么都不是的时候(至少得比别人“成功”),你想跟别人说大道理,凭什么信你呢?这样的想法不过是消耗彼此精力。
但是别人喜欢跟你分享,却又不愿听你的建议或真心想法,而潜意识里只是想获得你的认可欣赏,这样的关系该怎么办呢?
只是想表达自我,不想听你说什么。这样的关系,是什么意义呢?
不说出来,对方就会一直单方面地你分享,得忍受。说吧,有时又陷入口舌之争。
可能没有一定的绝对正确做法,愿意听的时候听一听,不愿意听时,想说什么就说,何需顾多呢?
其实我过去也是这类人,这样的人,也不见得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是他们听到不同的意见时,反应比较大,情绪比较强烈。这源于他们过去的生活中,有一个类似的坏榜样存在,不容别人说不一样的看法,否则就是对他的不敬、不尊重,或者代来不及是不喜欢他,是在说他不对的话,然后就把别人看成"穷凶极恶"之人,“一棒子打死”,这样的人,自尊心过度脆弱、敏感。
一般人碰到这类人,都不愿在他们面前说一些不同的话,因为和这类人相处,需要承受他情绪带来的冲击力,人都不愿意得罪这样的人,也就不愿直言相告。这是人性的本能,情绪激烈强的人,对别人的心理也是一种冲击,会让人感受到不安全,有危险,不愿去承受这样的风险。
结果就造成,这样的人会越来越专断,越来越自以为是,不懂得反省和兼容。
情绪强烈、情绪化是这类人的局限性,他们如果不控制好他的情绪,别人和他相处起来就容易不轻易说真心话,不会坦言。这会造成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可是他的生活,必然会受到这种性格的负面影响,形成很多错误的认知,因为他的情绪使他的人生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别人对他的纠偏会很少。因为人都有保护自我的倾向。当别人知道你是这样的人了之后,就会减少对你的真言。
这样的人缺少的是一个对情绪反应不敏感,理性的人,敢于直接指出他的错误。然而,时机很重要,年龄越大,即使有人指出,也很难改正了,因为思维僵化了。更何况,再不敏感的人,如果不是有着不一样的关系,谁愿意付出巨大的精力代价去帮助一个人去扩宽他的认知视野,提升他的思维层次呢?
所以孩子为什么要从小教育,即使撒泼、闹情绪,坚持他的"我"?需要让孩子看到,认识到,除他自己所想的之外,还有不同的处事和做人视角,要让他知道生命中有纠错这样的过程,这样他在以后的生命中,才会学会与人的互动交往中,通过别人的言语,懂得自我反思与吸纳,不固守自我,“闭关锁国”,自我成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自我”很脆弱,“自我”就是情绪,情绪承受不了一些外面的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其实大多数人“自我”都是如此。所以我们才想拼命地保护“自我”,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这样的人打交道,需要小心谨慎,处处照顾到他的“自我”,不能直接说出意见,需要婉转地陈述,就像对待孩子一样,需要很有技巧。孩子就是“自我”的,情绪的。孩子是最需要精力去沟通,引导的人,所以对这样的人,也很需要精力,需要付出沟通的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