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 现状
这节课的观察视角、案例解析、观点结论都让人耳目一新。
心理学发展到现代,确实非常有力量,也帮助了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新生,获得更多幸福感。同时,我们也的确需要以谨慎的态度,防止被心理学强大的理论定势所局限、所强制,乃至所吞噬。
我们需要规避的是基于心理学功能上的四重挑战:诊断式的定位、教条式的关联、无限制的接纳和强加式的改变。
心理学从初衷上来看都是好的,但由此而引发的偏激与片面,是我们需要小心避开的。
20221124
✍009 实证
无论是不是心理学家,都可以大胆提出假设,但如果要推而广之,并且去做学术上的传播,就需要通过实证的验证。
所谓专业或权威,一定是基于克制的基础,即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都是靠谱的,都是经实证验证过的。
具体的实证验证操作流程分为四步骤:
1-随机分组:确保分组过程随机
2-控制变量:不同组之间精准设置差异,避免其它变量干扰
3-统计显著:小于5%的概率,可以接受
4-重复验证:为了避免偶然性,必须重复验证
当然作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但一个假设之所以成立,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相关普适规律的。所以,未经验证的虚无假设是不可靠的,为了否定假设而一味抬杠也没有意义。
20221125
✍010 主线
心理学大厦,貌似高不可攀,但在李松蔚老师指引下,提前建构起学习地图,并做好几方面心理准备,一年的时间,未来可期。
1-人是可变的,不要轻易下结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2-规律无处不在,不要跟自己较劲,更不要跟规律较劲。
3-来自他人与外界的影响,可以让人多一个视角,但不影响做自己。
4-限制之所以存在,就在于给我们机会去突破和改善。
课程的四条主线:
第一,稳定与改变
第二,自动与主动
第三,群体与个体
第四,寻求与接纳
四条主线构成四象限八个模块,构成我们学习的路径图。
20221127
学习地图之线索一:【稳定与变化】
第一个模块:稳态
✍011 稳态
最亮眼的价值点:学这门课的时候,不要因为学到了一些好的心理特点,就想:“我为什么不是这样?”反过来,听到一些负面的概念,就对号入座:“我就是这样,我该怎么办?”
与基本成为固定状态的被动稳定(如反应速度、记忆容量等)相对应,主动稳定的机制,可以消解环境带来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主动稳定,是在用变化对抗变化。无论环境输入变或不变,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输出。性格就属于这样一种稳定。性格,包含了我们作为一个主体,主动对抗环境变化的机制。稳定的性格,就是我们努力维持的结果。
主动稳定的特点:
一、虽然是“稳定”,但它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二、它有一个校准的机制,就像空调的恒温系统,使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它保持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就算“转性”,也是从一种主动稳定,进入另一种主动稳定
为什么要从“稳态”开始学习?我们学习地图的第一站,先要掌握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好的特点也好,不好的特点也好,它们之所以存在,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主动维持它们的稳定。
20221128
✍012 知觉
之所以人们相信“眼见为实”,就是因为“知觉”是我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别人也应该看到的。
其实,知觉是一个主动稳定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个信息茧房,把信息加工成符合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每个人的期待当然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导致了知觉自带滤镜,它是我们保持稳态的第一级加工。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来看,得到的结论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抱着不同的期待,在不同的场景下看,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在同学聚会上看到几十年不见的小学同学,我们会从依稀仿佛的印象中认出他来,而如果在另外的场合见到,怎么启发都可能想不起来。
既然认知没有对错,那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那么多天经地义的共识,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可以达成最基本的共识,会对人对己更多一些宽容。
20221129
✍013 自证
趁早行动中有一个金句:想象要狂野,预言要自证。
自证的流程:假设先行,证据裁剪,执意行动,化解反例,共同构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闭环。在这个闭环里,人始终在证明最初的想法,直到它成为事实。
稳定是人的本能,自证是一种主动稳定的信念。我们相信什么,就会通过上面四步,创造自己相信的事。积极的自证,当然很好,但也要立足现实,不可狂妄;而想摆脱负面的自证,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这只是事实的一种发展,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既然是可能性,就有可能发生好的改变。
20221130
✍014-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写了一本书,叫《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从此,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种能够验证“自证”的心理学效应。
与其说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在证明“那些欣赏你的人,会让你变得更好”,不如说我们要竭尽所能与欣赏我们的人在一起,并配得上他们的欣赏和关心,这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变得更好。
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皮格马利翁,也能成为别人的皮格马利翁。雕塑都能获得生命,更何况是原本就有血有肉的人呢?
20221201
✍015 图式
对“图式”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在日常沟通中更好地培养同理心,与对方达成共情。
哲学家康德提出原型概念,英文叫做schema,翻译成图式。后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心理学的语言阐释了这个概念,把图式定义为一种认知结构。
图式的特点:
1-我们根据自己的图式来搭建自己认为的“真实”,所以,图式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
2-图式是一种加工世界的框架,因此,具有“同化”功能。
3-当一个图式不再适应个体的生存或发展时,它就有可能发生改变。图式具有“顺应”功能。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图式,没有对错之分,也会有适应和不适应。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不会纠缠于对方言语中明显的匪夷所思之处,而对不同的图式产生谅解,这也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弹性与智慧。
20221205
✍016 自我图式
图式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主观框架,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可能发生改变。
要认识到图式并不等于真实的世界,也不等于真实的自己,更有利于打破图式影响,接受真实的人间百态。
我们已经非常熟悉那些时常沉浸在“我体弱多病”,“我天生情商低受欺负”,“我是吸渣体质”这样的图式里而拒绝改变,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去接受“图式不等于真实的我”,我们往往会发现,一道光线,从暗沉的天幕中照射进来了。
自从踏进职场,我就始终处在一种被赞赏、被拥戴、被众星拱月的C位,我也习惯了背后下苦功,人前光鲜亮丽的状态,所以后来也遭受到来自某些领导“不接地气”“不够努力”的评价。这可能是被强加的图式,也是我自己好强的个性造成的。现在想来,一切都有来处,一切也有归宿。这份曾经的不公正,让我更珍惜那些真正的友情与信任,也让我更能坚强面对,退休之后不再处于高光下的平淡人生。
20221206
✍017 人生主题:积极补偿一定比消极回避好吗?
昨天正好做了一个情绪肖像的练习,用水彩来表现自己的几种情绪,我画在普照大地的太阳中心,以及向外产生断裂光线的,竟然是焦虑和恐惧。那些我刻意想要回避的情绪,被深深地包裹在貌似温暖和煦的外表下面。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接纳了这样的认知:应对恐惧和过分关注的方式,有两种:回避策略和补偿策略。两者各有利弊,回避策略让人顺应形势,淡定宽和,但可能失去自我应有的个性,活得日渐面目模糊;补偿策略则是迎难而上,与我们的恐惧战斗,但就像穿上了永不停息的红舞鞋,始终处于孜孜以求永无终点的状态,赚更多钱,带更多人,成功了还要更大的成功……其实恐惧仍然如影随形。
真正与自己和解,真正与自己的心魔彼此对视,我们可以尝试心无旁骛地做想做的事情,让恐惧发生,看到底不堪到什么程度,或许,我们会发现,我们真正恐惧的,是我们不愿面对恐惧的那份预设和图式。
拂去阴霾,和光同尘,一切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与善意。有时候,恐惧也是警示,或是指引。
20221207
✍018 人生无方向:多元时代带来了什么新问题?
这节课的主题有一点沉重。这份沉重不是因为没有问题,而是因为找不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我们的父辈,包括六七十年代的我们,都亲身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岁月,实现温饱,养活一家人,就是大多数人的梦想。梦想实现了,大半辈子也过去了。而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说人生目标,从象牙塔走出来,到了找工作的时间,他们不是为了养家,甚至不用养活自己,更多是在茫然无措的十字路口,边体验,边思考,对他们而言更有一种无形的重担横亘在前方。在眼前的物质需求不是问题、未来的安全感却严重缺失的当下,多元时代的年轻人,实际上承受着更多的压力。
为稻粱谋、鲤鱼跳农门这样传统的心理学叙事日益受到挑战,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更是我们提升自己精神品格的契机。心理学也在与时俱进,有机会从更积极、更开放的角度帮助人们构建和优化更有质量的人生规划。
202212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