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中的发现往往令人印象深刻,也往往显示出高远而长久的价值。
上回通过纪伯伦的诗歌谈家庭教育的时候,发现纪伯伦的作品中显示出他对生命的高维认知,于是就想起《生命藏在量子中》这本书,本书常读常新,颇有价值,但是却还处于隐藏的状态,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常态,好物往往是处于藏的状态,需要慧眼去发现,这也说明学习与修炼的主要目的就是拥有慧眼。有两本一直被低估的书籍——《生命藏在量子中》和《宇宙的第三种猜想》,作者是同一个作者——柳振浩。
柳振浩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1975年出生。从小喜欢看各种书籍,喜欢数理化,喜欢动手研究,宇宙是如何诞生的?生命是如何来到世间?植物是否拥有思考能力?这些很多奇怪的想法一直驱动着他的好奇心,希望探索其中的终极奥妙。高中时代,他一边学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天文,物理,生物,哲学等,高中时读完了大学物理并记录了表观遗传学在遗传中的作用。从2009年开始,翻阅大量的资料,开始了没有实验室的科学探索。
看到这段作者简介,我慕然想到《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与《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的作者也曾在《思想札记》的自序中提到:几乎从小我就有一种对抽象与超越的迷恋,经常会为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忘乎所以,自作囚笼;也会对宏大且神秘的东西百思不厌,试图穿透。我一直在这样的渴求中如醉如痴,不能自已。后来,深刻的阅读终于将我引入了正途,我知道那是人类性智觉的骚动,也是还原记忆的初萌:返道与证成本原。可以说,这是我思维的主线,数十年如一日不曾丢失。思想于我,如食如寝。年轻时分,常常达旦思考,无黍静虑,反而愉悦自负,不知生活张惶。曾几何时,随便抓来纸笔,兴奋地将一星半点灵感记录下来,以备不需。
两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沿着不同的路径,但却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进行着没有实验室的探索——探究宇宙和生命的终极意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两位作者殊途同归,把自己的领悟写成了著作。我高中时最畏惧的课程就是物理学,所以虽然数年前就得到《宇宙的第三种猜想》这本书,可是最近才开始认真看,有两个惊喜,其一就是我能看懂了;其二,就是这本书和江山著作中关于世界的阐释,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可谓殊途同归,相互印证。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生命与物质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从有机物质到生命细胞是如何过渡的?植物是否拥有意识?人类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动物是否拥有思考能力?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DNA是否是遗传的终极解释?基因本质是自私的吗?DNA遗传之外的遗传因素是否存在?人体与微生物的关系?这些有趣而且有探索意义的问题可以在《生命藏在量子中》一书中得到答案。《生命藏在量子中》从量子角度,用有趣、简洁的事实解释这些现象。用大量现代科学及探索,探求了生命元素在太空中的存在形式,生命中的量子现象,量子的记忆,自我组织,系统组织等特性,从而帮助人们在量子层面理解生命。
《宇宙的第三种猜想》是一本具有探索精神的科普书。说其科普,是因为书中讲述了目前大量的科学事实,帮助人们认识当今很多前沿的科学探索与研究。说其具有探索精神,是因为这本书提出了一些新的物理学角度,来尝试解释更多的物理学问题。这本书的内容,用大量的科学事实与逻辑,探索推理出一个拥有力弦粒子的多层聚合旋转的宇宙模型。
其实,《生命藏在量子中》和《宇宙的第三种猜想》这两本书也是相互印证的,明白了宇宙就明白了生命,明白了生命也就明白了宇宙。
足无说:世界是演绎和交感的。简单说即体变相养用显、互助自足——本体变相、诸相互助同一为同构、为用、小用显大用、大用显全体。自始以来,几乎所有的解释者都力图使世界更加分裂,一直到自我中心为止,唯有内中的哲家坚持认为:完整的世界应是这若干不同世界的互助、自足、统整、同构、融贯、和合谐一。
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网文,骇人听闻的新闻,短视频抖音B站中总有很多种声音,我们如何辨别那种信息会对我们有益呢?这需要一种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
这两本书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作者的思维很超前,作为有过四年的生物学专业学习经历的我,在第一遍读《生命藏在量子中》时,还仅仅把该书当作科普书籍,但是疫情以来,我重新阅读这本书,发现了其中更多的价值,原来这本书中内涵了很多前沿的科学问题,而且将前沿的科学研究和东方古老的生命科学观点能很好地整合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前沿的科学与古代智慧按照不同路径,也逐渐走向融合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