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北京突然来了一场雪。我还没看过雪后的故宫,抱着看雪后故宫的心带着孩子去了一趟,果然积雪没完全融化。我开开心心看雪后故宫,边逛边琢磨我先摆驾延禧宫呢还是先摆驾翊坤宫哈哈。
01孩子嘛,她有她的点。你勤勤恳恳跟屁股后想给这个文盲解释点啥,她一定不听,嗖地一下跑没影。
一进午门先站那看5分钟工人擦地。“他们在干什么?扫雪吗?不是。苕帚太小了。为什么桶会冒烟?哦热水!为什么用热水?”跑近点看:“热水能把雪融化!还能洗掉砖上的脏东西!”发出由衷赞叹:“清洁工人好聪明!”
再打半小时出溜滑。
又一步踩一层,一层5厘米,数一个大斜坡有多少层。“这个坡116层。这个上坡120层。”每数完一个坡就叨咕一句。我纳闷:“为什么不一样?”她说:“第一个我从半截开始数的,这个从头数的。”“这个上坡120,下坡160层。”“嗯?为什么又不一样?”她返回去看:“上坡坏了一块,用别的铺上了”。“这个上坡160层,下坡160层”终于数到俩一样的坡,她不再数了。数了有半小时吧。
看到那排龙头上的洞:“这洞是干什么的?救火的?”我说“救火?水从哪里来?”她蹬蹬蹬跑上台阶顺着墙沿找这些洞从哪来的,趴在地上琢磨半天更不明白这洞干什么用的了。我说是下雨排水用的,排水孔。她表示“下次下雨咱们来看看是不是。”
看到几位穿赭红袍子的藏传佛教僧尼坐在椅子上休息,她停下来:“她们是monk吗?”我说是。她不可思议:“她们是贫僧?为什么穿那么好的鞋?!”
我无情地嘲笑了这个文盲:“贫僧是谦称,是僧人谦虚地自己称呼自己,不是贫穷的僧人!”
爬栏杆的时候又有新发现:“这段栏杆怎么跟其他的颜色不一样?好像不是古代的。这是古代的坏了现在又补上的吗?”她好像是在问你,但是又没有期待你给答案,更像自言自语。所以我一般都不怎么搭腔,要么就复读机:“哦?确实颜色不一样啊,怎么回事?”
她凑近敲敲,听听声音:“塑料的!?”趴上去看看里面:“里面有锁!原来这是一个小门!说明原来这里可以进去,现在不想让咱们进去所以做一道门拦住了。哦,塑料的所以颜色不一样。”
她总有新问题,每次自言自语自圆其说后都眼睛一亮,恍然大悟的神情出现在脸上。每次解完自己的一个惑,却也毫不留恋这成果,马上跑走,直到遇见下一个惑。
02每次去故宫,孩子的点都不太一样。她总是这样,并没有如你所想的那样只关注那些大殿或者那些史实。她也有她的乐趣,她有她的惑。这些她的惑其实阅读多或者上课多的知识面广的孩子早都知道了。
她不知道这些知识,于是自己去观察去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再爬来爬去去验证,最后得出她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有时正确有时谬以千里,但是这恰恰是科学家的行为模式:“观察——假设——验证——得出结论”。
03早期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呢?
首先,摒弃“我一定要多教你点啥”。
你教得越多,他需要自己琢磨得越少。
其次,不要轻易告诉ta结论。
再次,对ta的结论不要急着否定,即便那个结论是错的。
最后,ta如果没有按照你的计划去做,给ta自由。ta自会探索。而这种探索精神才是内驱力的根源。
04希望孩子能永远保有这种好奇心去发现问题,永远毫不惜力爬来爬去去探究,不管最后能否得出正确结论,都永远眼睛亮闪闪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