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线上听取了由北师大出版社组织、大咖云集的讲座《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认真听完5个小时的讲座回放后,我记录了满满十几页的笔记,整理写下自己的所学所思。
一、跨学科实践并不神秘
“跨学科实践”并不神秘!这是本次学习活动带给我的最大感受。什么是跨学科实践活动?首先它是2022版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写入国家课程中、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都必须要进行教学的“专题七”,通过本部分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大概念中的概念9,这个要具体化、常态化实施的教学不仅在整体课时安排中要占到10%,而且也是落实学生“探究实践”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
从三位老师分享的的具体案例中,我发现其实自己以前也做过很多浅尝辄止的探索,但可惜的是,自己仅仅浅尝辄止,缺乏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缺乏了对课标的深层次研读。北师大附中文璐老师的案例分享《建立泡菜工厂,助力乡村振兴》给我触动很大。文老师从“选题缘起、头脑风暴、实施方案、反思总结”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当中学习手册的设计和生物学课程的实施方案尤其有借鉴价值,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学习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在思维碰撞后找到了契合点,特别是1课时的“探究环境因素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既有生物学课程中“泡菜制作”的铺垫,又有化学课程教学“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实践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活动堆砌,而真正是学科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学生和老师深度卷入的实践过程。泡菜作为一种典型的发酵产品,在四川地区是非常常见的,几乎每一个四川人的家中都会有几个泡菜坛,几年前我也曾带着孩子们做过泡菜,产品还在学校家长开放日的接待活动中广受师生家长的好评,后来还总结活动印制过一本校本教材《舌尖上的锦西》。但可惜的是,当时就是我们生物组单打独斗,缺少了对STEM思想的深入挖掘,也缺少了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现在回顾,感觉这个活动实在是太浅、太浮于表面!经过活动后学生收获了什么?也许只知道泡菜的发酵微生物、只学会了做泡菜的技术,但是在此过程中统领活动的重要学科概念有没有构建起来?是否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需求?是否达成了符合课标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问题自己当时都没有想清楚。基于课标选择好跨学科实践的题目、尽早作出整体的规划,才能创造出师生投入热情和激情真正融入活动的跨学科实践。
二、什么是跨学科实践
那么,什么是跨学科实践呢?怎样才算“跨学科”?究竟跨多少学科呢?每个学科怎样落地?跨学科实践等同于跨学科内容学习吗?刘恩山教授专门强调了这个“跨学科”的内涵。所谓跨就是从自学科到他学科的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可以是五育中某一育内部的跨,比如智育中不同学科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五育之间的跨,一个项目中有智育、美育、体育等的体现。但是要理清楚跨出去要干什么?如果自己的课程可以解决,那么跨就是多此一举,当自己的学科不足以解决问题,跨才是必要的,所以不必强调“跨得多”,更应该关注“跨得好”。跨学科一定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目标的达成服务,因此,在与其他学科跨界的时候,一定有明确的概念性知识支撑、一定要通过明显的学习活动落实到位。三个跨学科融合案例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分别探索不同的情境中从学科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观念和思维模式。这样的课程模式不仅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拓宽学校的教研空间,促进学生思维方式转变。
三、迈出第一步
跨学科实践是本次课标修订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新课标实施的难点之一,对于全国的初中生物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模糊的。从8月参加各级各类新课标培训活动以来,关于跨学科实践的各种讲座也听了不少,印象深刻的有北京十一晋元中学的李成广老师“项目式学习带动跨学科实践”、王愉鑫老师“零食的正确打开方式”PBL案例分享、七中育才团队带来的“基于学科育人的初中生物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探索”等等,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需要的是在学习和领悟的同时付诸行动。行动起来,迈出第一步,贺宇老师在上周的分享中说,其实他们在做的时候也不是把每一个环节都想清楚学透彻,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们老师也需要体会“难题-限制-设计-制作-迭代”的痛苦升级。努力去创设贯穿活动的真实情境,找到支撑学生实践体验的科学方法,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信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收获自己的学科专业成长。
这个过程一定不会很轻松舒适,一定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也一定会提升我们的学科专业功底,形成属于自身独特的教育特色。“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荆林海老师说,老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科教育的境界与高度,专业功底决定了学科教育的深度,情感与投入决定了学科教育的温度。借新课标的东风,在跨学科学习这个新平台上,思中学、做中学、创中学,争取用10%的课时撬动90%课时内容方式的变革,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温度的生物学课程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