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孟秋》创作的简要说明
静儒
这一段时间,我因为太忙,就不准备投稿,每次都是临时凑一首,也不发群里交流。第十五期特刊,是为了纠正一些诗友抓不住主题的毛病而专门设计的,并且在“七条”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不犯题不犯韵。其实犯题与犯韵(非韵脚句用了同韵字)不是大诗病,一般都不限制,为了训练思维深度才规定的。我原本不想写了,浏览了一下各群,发现大家迟迟未动笔,知道可能题目有点难度了,就写了一首发到了一群,知道很快就能传遍各群,来引导一下。
我构思时就是以个人常年漂游在外的身份,但更加眷恋家乡的情感为着力点,于是就确定了写家乡的山水田园来相关闲云野鹤。
起句“处暑临郊夏意酣,”经常在外的人,又自称“野老”,是及其喜欢自然景物的。处暑,正是孟秋时令,一年中最好的时候,以免犯题就用处暑来定位时令。“夏意酣”,虽然初秋还是夏意浓浓,对于冬天经常去南方,哪里气候好就奔哪里去的“候鸟老人”正是有极大吸引力的气候环境。“临郊”二字非常重要,即是一种具体活动,又得起到准确引领下文的作用,修改时换了好几次。因为我们家乡是农业县,我们大都是农村长大的,肇州县城也就是个大屯子,只有田野才是最让人舒心惬意的去处。先用了“郊游”,细细推敲以为太大,也容易把人们思维引向复杂的风景,冲淡了路柳毵毵的重要物象,还是写成漫不经心地散步吧,就用了“临郊”。
因为要写柳,首联对句开始是“湖堤路畔柳毵毵。”一考虑概念太多,若被湖景吸引过去,拟定好了的田野怎么办?都写,物象又太杂,容易冲淡主题。自古以来柳条就代表思念牵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文人们折柳送客历代都成了风气。这毵毵垂柳正是舍不得让家乡人外出远行。为了加深这个意境,干脆把容易惹出思维麻烦的湖堤去掉,加上个“依旧”,更能突显家乡孟秋的可爱,“路边依旧柳毵毵。”这样创造出看似很简单的环境,恰好为承接的颔联专心观赏田野奠定了基础。
颔联必须对仗,还要注意不要合掌。写什么呢?必须是我们东北典型的农作物,“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好!就来个“高粱”对“大豆”。慢!首联物象本来就挺简单的了,再继续松松散散地写下去诗的神气就要不足了,颔联必需缩紧结构密度。我们黑龙江现在最出名的是五常大米,那就来个“稻粱”,古三字经就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于是颔联出句写出来了,“稻粱仰首蒙眬眼,”因为初秋,稻子与高粱才出穗,还没睁开眼晒米晾粒的时候呢。对句菽什么?菽,是豆类的总称,与别的特性不同的可没法表达。豆菽呢?豆指大豆,东北特产世界出名的油料作物,菽,就是云豆、豌豆、小豆、绿豆粮食作物及蔬菜类的豆角等,不过还是自己不满意。一想,换了吧?其他粮食作物还有不少呢!来个谷子糜子。出句没睁开眼,对句就耷拉耳朵吧,哈哈哈。对句“谷黍低眉耷拉聃。”太俗了!换成重字的词汇吧?颔联换成:
稻粱仰首昏昏眼,
谷黍低眉硕硕聃。
胡扯!谷子糜子低头时是白露以后的事,那已是仲秋了。扬眉,又合掌了,还是暂时用豆菽吧,于是就写出了“豆菽低眉隐隐簪”。确实,到了处暑时,豆秧就不太伸蔓,大都结了将要成熟的荚,很少开花了。顶花的细豆角在秧蔓上就像人头上的花簪。
颈联就不能再写庄稼了,构思时已经拟定了写山水,也是由近及远,静中蕴动,并且使意境升华。已经考虑到要写闲云野鹤,闲云明表,野鹤暗隐,并紧密关联山和水。吾虽非仁者智者,生平还真的乐山乐水。下过雨的云不就是闲云了吗,初秋季节暑气尚存。月照泉潭,自然会想到松鹤,因为自古以来这个题材的画图人人都愿意欣赏,松鹤泉潭延年益寿嘛!尾联中候鸟的概念更能起到极大的暗示作用。颈联是:
雨霁云光萦远岫,
风微月影恋深潭。
实际上是表达自身,尾联出句大转,尾联实际上就是过着候鸟式生活的我自己的真情实感,与首联明示的乡情紧紧照应的。又为了创作出三白脚上、去、入的完美,把颔联出句白脚“眼”改为“目”。全诗为:
【七律】孟秋
静儒
处暑临郊夏意酣,路边依旧柳毵毵。
稻粱仰首昏昏目,豆菽低眉隐隐簪。
雨霁云光萦远岫,风微月影恋深潭。
家山若得常如此,候鸟何须去海南?
反复斟酌了两遍,还是对“豆菽”不满意,虽然一个是特称,一个是全称,毕竟是同类。就没想投稿,暂时发出去交流,以后再修改。所以没写投稿,是被收稿的诗友收去的。索性收就收了吧,也无大病,与大家交流一下也好。
以上就是我这首诗的整个创作过程,仅供初学者参考!若能对他们起到点滴启迪,吾足矣!
2020年8月21日
网友评论